|
|
|
|
2019-11-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华为式发展哲学是一面镜子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88 |
|
|
|
|
|
|
近日,华为的第二次中期票据发行又一次吸引百亿资金疯抢。在债市调整的情况下,此次发行利率为3.49%,仅比10月22日的第一期的3.48%利率上浮1个基点,但再次吸引机构资金的追逐。 正是由于今年首次面向国内发债,公众得以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睹华为真容,原来华为也借债,而且比重也很不小,资产负债率常年保持在65%左右;至于规模,那就更大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底,华为净资产为2454亿元,总资产为7057亿元。65%的负债率意味着华为一直保持大约4000多亿元的债务。国内公众对此知之甚少,是因为华为此前一直在西方国家发债、且主要面向银行的缘故。 目前的华为国内借债,并不是华为缺钱,事实是经营状况难得的好。截至2019年6月末,华为货币资金为2497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656亿元,增幅超过35%。也就是说,华为其实并不太缺钱,但还是要借钱。为什么?募集说明书的解释是“用于为补充公司本部及下属子公司营运资金”。 然而,在投资者眼里炙手可热的华为债,在华为领导人任正非眼里却不值一提,“发债的成本很低,融资才4%的成本”,任正非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以至于把四舍五入也变成四五皆入了。 对外发债4%的成本,在任正非眼里小到如同芝麻绿豆;但如果向自己的职工借债,让自己的职工挣这4%的投资收益,任正非是否就会“肥水不流外人田”、甚至加息? 事实恰恰相反。任正非不同意内借,能借也不借!不仅不借,而且还认为“这个成本太高,分红太高了”。 明明不缺钱,也要向外借钱;一旦借钱,也只借外钱,不借内债。对外借钱4%的利息,任正非不屑一提,对内借钱任正非却铁公鸡一样“吝啬”。这是为什么? 孤立谈这个问题也许不清晰,且看更多的华为的与众不同——比如企业利润。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追求。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有报道说,美国的苹果公司以7%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收割了全球市场60%以上的利润。这往往被人们看做是中外企业差距的标志。但面对利润诱惑,华为并不是全力以赴,任正非有时还有意压低利润。如果降低工资跟降低研发费用,那么华为1年的利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都不是问题,毕竟现在华为的工资支出就达到了1200亿元,华为的研发费用也超过了千亿元人民币。前段时间任正非才说,华为去年利润太高,这不太好。任正非认为华为应该赚钱,但是不应该赚太多钱。利润太高就说明华为开始保守,在研发投入上不高。 还有上市问题。目前,华为的股份分别控制在9万多个华为员工手中,任正非个人持股1.14%,其他的员工总计持股98.86%。按照倪光南院士对华为1.3万亿美元的估值(9万多亿元人民币)上市,华为将产生9万多个亿万富豪。9万员工平分9万多亿,刚好是人均1个亿。 但到目前为止,华为依然没有上市的意思。据说最大的“阻力”也是任正非。即便任正非也有望成为中国首富、身家将超过2000亿元。也一贯反对上市。 任正非何以一贯反对上市?除了担心惟利是图的外来资本会为了追求利润率而降低研发投入、干扰华为长远发展计划外,任正非还担心上市后员工都富裕了,就会失去斗志,无法保持现状的狼性。 在了解了任正非不上市的考量后,任正非宁举外债也不向员工借钱,其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错,企业上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鼓励的道路。但是,这个普遍规律也不是处处都要照搬,企业公众化也有资本凌驾经营的弊端。显然华为也看到和避免了这个弊端。以往,华为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资金大量投入,也不是自我循环积累,而是借外债,只外债但不上市;如今,华为有钱了,富了,仍然不上市,还有出于内部的考量。华为的特立独行,是否完全正确姑且不论,至少为社会提供了一面崭新的镜子,贡献了另外一个企业发展模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