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1-1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价值战”才是“双11”最终归宿 |
|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88 |
|
|
|
|
|
|
201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1时3分59秒,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2018年,天猫“双11”成交破千亿用时1时47分。2017年为了达到这一成绩,花了9时4秒。2016年完成千亿交易额则是在18点55分36秒,花费了近19个小时。2015年交易额未过千亿。 这意味着,“双11”销售记录破千亿的时间连年被打破,预示着今年“双11”又是一个商家平台赚得盆满钵满的节日。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11月11日,以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充分利用这一天组织大规模促销。“双11”是我国独有的一大商业创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造节。经过整整10年的经营,“双11”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网上集中购物的狂欢节。 “双11”有很多正面意义,拉动了消费,使经济活力得到集中释放,促进了快递业发展,甚至融合以及改变了中国商业销售形态。“双11”是电商大战,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号,这使传统商业模式逐渐式微,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格局,这看似不可逆转,数天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以千亿级来计算的。 应该说,“双11”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调动了众多管理资源,让许多人参与其中,但这种文化现象还有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甚至还存在一些负面,如拉高社会管理成本等。但总体上看,“双11”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因此,守护好这个节日,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服务,就是在为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做贡献。 每年“双11”,围绕着电商的套路问题,总能引起公众的热议,也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价格战”可被利用的空间很大,加上网络销售不同于传统线下,监管难度更大。有电商不考虑长远,只求眼前利益,使“价格战”时而走样。而当“双11”来到第11年头的时候,业内外人士都要对“双11”进行反思,以使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狂购节不偏离正确轨道。 其实,“双11”当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过渡,就是说,各方尤其是电商一定要精心呵护“双11”,守护好自身品牌价值,因为多数问题都来自于平台本身。诚实经营,就是“双11”“价值战”的根本要义。只要平台不出什么“幺蛾子”,“双11”就会越过越精彩、越文明、越有价值。网购方式也许还会改变,但体现的价值永远不会改变,价格战是权宜之计,价值战才是根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