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0-30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大健康产业发展有了“上海智慧” |
|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10 |
|
|
|
|
|
|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一向走在深化改革最前列的上海,强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内涵建设,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社会水平,对接和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无疑为正在发力的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一个有益借鉴。 在2017年10月推出旨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新活力”健康中国战略的两年后,一份前瞻产业研究院新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78万亿元,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现阶段,国内大健康产业覆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又涉及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等健康制造业。 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首先放在医疗服务这一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领域,并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上海作为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三个典型城市之一作了交流发言。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在交流发言中着重强调“全面推进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创新机制体制完善服务体系 陈丽敏是上海一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每天早上8点前骑着电瓶车抵达长宁区虹桥路961弄4号,为她的虹桥社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推拿等医疗服务,而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深受周边居民的爱重。 在陈丽敏工作的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专科,并配有9名中医大夫。目前,在整个长宁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皆有同样的中医建制,像陈丽敏这样工作在基层或一线的中医医师有近300名。 有着常住人口70万的长宁区,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在区域范围已形成“以区属二三级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网络,以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区域中医药服务的新格局,基本做到了区域内中医药服务的全覆盖。 这一景象正是上海强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中医药优势资源下沉的生动一幕。“上海始终坚持站在全行业角度统筹谋划中医药事业发展,重在探索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上海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表示。 与此同步,上海强化中医医疗服务内涵建设。在全市医疗领域,探索院际层面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师进入西医病房参与查房或成立联合病房等方式,加大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建设,构建中西医临床协作发展新模式。 在中西并重推进医联体建设中,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构建“区域+专科”点面结合的中医医联体新模式,形成覆盖全市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区域中医医联体和30个中医专科专病联盟。 这一不菲业绩取得的背后,是上海市政府财政投入的全力保障,并从2010年开始连续滚动实施三轮中医药3年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市中医药事业财政支出决算数从10.2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年均增幅20.46%,高于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增幅近一倍。 做强中医大特色建立中医新优势 坐落于上海黄浦区的香山中医医院,始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位处孙中山故居西侧的香山路而得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强中医大特色,建立中医新优势,是这家医院确立的发展战略。 医院推出“沈氏肛肠修复”这样的广大患者青睐的中医特色服务科目。“施氏骨伤伤疗法”和“吴氏淋巴管肌瘤病干预”,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病患,而前者已成为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后者被列为上海市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持续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香山中医医院住院收入仅占全院总收入18%,门诊收入占到全院总收入82%,医院人均创造医疗产值达108.2万元,位居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前列。 传统精华,守正创新,早已成为上海中医药领域一个共同的行动。 2017、2018这两年,仅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和黄浦区卫健委局共投入625.9万元,构建了上海黄浦“中药云”这一共享虚拟中药房与智能中医处方系统,包含中医智能辅助开方、适宜技术辅助决策、全国名老中医知识库、中药配伍禁忌提醒、中药和方剂查询等功能,有效提升区域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批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综合医院临床诊疗得到运用,更切实提升了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 据张怀琼透露,在深化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上海下一步将启动实施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与应用、社区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建设,最终实现中医药服务的均衡化、优质化与特色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