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0-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地铁禁止外放”守住文明底线 |
|
作者:
■江德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04 |
|
|
|
|
|
|
地铁里吃东西、手机追剧外放声音、车门关闭后扒门……这些广为诟病的行为都上“乘客行为黑名单”了。据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日前发布,对乘客在地铁内一系列行为进行规范。《办法》将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少数乘客坐地铁时,因外放声音过大、吃东西、扒车门等,干扰到其他乘客,频频引发乘客之间的矛盾冲突,诱发地铁安全问题,屡屡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此前部分城市已经发布了地方条例,纷纷禁止乘客在地铁外放、吃东西等,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同,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地规定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此次由交通运输部颁发《办法》,对地铁文明行为予以规范,并实现了全国统一标准,有利于统一管理。 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共有24个省份的35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71条,运营里程5295公里,2018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约212.8亿人次。目前还有部分城市正在修建、扩建地铁,预示着未来拥有地铁的城市总数将更多,客运量也将随之持续增长,地铁成为很多市民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与之相伴的则是地铁文明问题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法规予以规范。 《办法》明确了地铁乘客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于“拒不遵守乘车规范的,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应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令地铁工作人员有了制止不文明行为的依据,对不听劝阻、制止无效的,则可以报给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予以处罚。 地铁车厢空间狭小、封闭,高峰期客流量很大,造成车厢拥挤不堪,乘客之间的距离很小,不可避免会因不文明行为,而引起一些摩擦、冲突,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可能酿成更大的纠纷,甚或上演口角、肢体暴力冲突。这样不文明行为,在各地城市的地铁里都在上演着,曝光的只是极少数典型事件。 地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广大市民的交通出行,而地铁文明乘车规则的建立,则是为了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利益,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标准,就能够引导市民共同遵守,促进社会文明意识的提升,让文明出行伴随大家,以守住文明底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