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30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开源·浏阳河集团: |
践行企业产业扶贫的使命担当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洁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893 |
|
|
|
|
|
|
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绿豆、荞麦、大豆等专业合作社31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南、重庆、贵州、四川、江西、云南、甘肃7省26个县48个村近2万多农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531户,现已有2361户实现脱贫,年/户均增收逾3000元,与贫困县、贫困村签订农产品采购订单协议总计达6.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2036多名,已完成学业1319名。 这一系列数字,是开源·浏阳河集团10多年来交出的扶贫成绩单。 2006年以来,开源·浏阳河集团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扎实开展“万企帮万村”工程和“三个一”扶贫行动,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旱杂粮生产为产业,以自然村为实体,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党建互帮互助为保障,以实现互利双赢为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开源产业帮扶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致富,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创新“开源模式” 在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象鼻嘴村大水泉水库,碧波荡漾,吊桥悠悠。山花烂漫间,风景清幽如画,村民李久生夫妇招呼着来农庄里吃饭的客人。 “如果没有开源·浏阳河集团的罗总,我们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李久生口中的罗总,就是开源·浏阳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可大,他在象鼻嘴村早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2007年开始,开源·浏阳河集团就开始和象鼻嘴村结缘,集团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入股,成立了“开源·象鼻嘴农业公司”,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全部回购农户产品。 如今,这个公司年收购各类农产品价值超过400万元,村民收入也由2006年的人年均收入21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46万多元。曾经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以象鼻嘴村为代表的联办开发公司模式成功后,开源·浏阳河集团又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模式。先后在武陵山片区湖南的古丈、花垣、慈利、石门、安化以及贫困革命老区平江县、临澧县,重庆秀山等组建了3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万多户。将专业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纽带,实行“五统一”(统一发放作物种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制定生产标准、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农业产品),创办了1个全国示范合作社。同时,对有一定技能和基础、有意愿扩大规模的种养户从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强化示范效应,已培育各类种养大户200多个。 多年来,开源·浏阳河集团不断探索创新,除了公司模式、合作社模式,还有集中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形成示范带动的模式。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党建工作作为切入点,创新“党建互帮”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品牌升级。开源·浏阳河集团每年帮扶党建与文明建设扶助经费1.5万-2万元。帮助其建立或完善农村远程教育活动室,集团党委各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结对互帮互助”,推进村企党建“双赢”局面。 产业帮扶落实处见实效 开源·浏阳河集团成立产业帮扶领导小组,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集团高管和经理为成员,所覆盖的村支部书记也吸收为成员。制定了产业帮扶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和档案,使产业帮扶工作与集团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做到制度化。同时,以项目、产业、党建为突破口,生产规划到户,村级规划到年,产业扶贫助学到户到人,结合集团的优势,重点突出观念上引导、技术上支持、人才上培养、就业上帮助。 10多年探索和坚守产业扶贫,开源·浏阳河在“脱贫攻坚”路上走得一直很坚决,将产业帮扶做得实实在在。 一是形成了一种全产业链的带动态势,通过打造从研发、种子、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标准、品牌的产业链,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全“链条”参与,产业带动领域和范围更广。 二是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帮扶态势,从产业、资金、技术、市场、党建、助学、帮困全方位对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三是形成了一种梯次递进的进取态势。探索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模式。注重的是长期规划、长远效应,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推动,是通过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致富自觉性、做大做强产业来实现的,更加具有“造血”能力。 四是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有持续动力和长远保障。通过企业回购种养产品,带来了稳定的生产收入;通过参与企业实施的开发项目,带来了务工收入;通过入股开发公司或加入合作社,带来了分红收入;通过到企业就业,带来了工资收入。同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产品,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也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只要企业在发展,产业在发展,农民收入都是有长远保障的。 “浏阳河集团的使命就是为扶贫而来。”开源·浏阳河集团董事长罗可大介绍,从今年起到2020年,该企业产业扶贫重点对接村将增加20个,扶助4000户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只有企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才有长期做的实力。 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也实现了发展共赢。开源·浏阳河集团在帮扶他人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旱杂粮产业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产业,并打造成了产业链,形成了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据了解,开源·浏阳河集团已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15年6月30日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成为“中国旱杂粮第一股”。企业建立了稳定安全的产品原料的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稳定发展的旱杂粮种植基地,实行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保证了生态、环保、绿色原料质量的要求。 弘扬光彩精神彰显民企担当 民营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众多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弘扬光彩精神,彰显民企担当。 开源·浏阳河集团还形成光彩事业重点帮扶的模式。在中央统战部光彩基金及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光彩基金指导支持下,成立了初始资金各为100万元隶属于省光彩基金的“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 今年7月初,在“中国光彩事临夏行”期间,作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开源·浏阳河集团董事长罗可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光彩精神,先后对接贵州省望谟县新寨村、云南省兰坪县弩弓村,通过“党建带产业助帮扶”模式,带动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与临夏州政府签订了1000万元农产品收购帮扶协议,和当地文旅集团进行前期对接,在民族文化特色扶贫方面初步达成共识,并亲自嘱托集团产业扶贫中心具体落实与临夏州政府产业对接。本次活动后,我们将按会议精神、会议部署,与众多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一同投身其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走精准帮扶之路,积极参与临夏州扶贫帮困行动,为临夏州脱贫攻坚奉献爱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