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30 第06版:六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拓出富民新大道 |
|
作者:
■本报记者李运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78 |
|
|
|
|
|
|
日前,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采访时了解到,河池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打造出了有品牌、有特色、有效益,能为群众提供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脱贫质量,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3个县区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22%,为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河池市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之一。“十二五”末,全市11个县(区)中有7个县属于深度贫困县,其中有两个是属于广西评定的极度贫困县,超过全区总数的1/3;430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总数的28.9%。2019年经自治区认定,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中的两个,在全区100个极度贫困村中河池市占45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保障贫困地区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河池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近3年来,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品牌打造,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大石山区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 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目前,河池市核桃面积260万亩,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全区第一;油茶126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各个产业都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产业效益显著。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去年河池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产业示范带动明显。按照“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总体规划,河池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3-5个适合县域发展、群众认可、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例如,都安瑶族自治县推行“贷牛还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全区扶贫产业的样板,农户养殖1头肉牛,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目前已带动1.5万户8.75万贫困群众养殖肉牛5万头;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多增收1000元,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今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开始,河池整市推进肉牛养殖,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40万头,逐步把河池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牛都”。宜州市种植桑园面积达36万亩,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天峨县龙滩珍珠李已种植12万亩,成为了河池乃至整个广西的亮丽品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油茶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新增油茶面积6万亩,千亩示范基地就有10个,万亩基地2个。有品牌、有特色、有效益,又能为群众提供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脱贫质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