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30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温州打造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 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 |
|
|
|
|
|
|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温州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许多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 然而,随着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温州民营经济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同样面临模式创新、技术变革、企业升级、企业家接班等现实考验。 面对这些发展难题,过去的"探路者",今天如何率先破解"成长的烦恼"?温州是否能先行一步,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率先作出示范? 聚焦"两个健康"谋"先行" "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跨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个健康"工作,并强调"两个健康"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党中央关于"两个健康"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温州"两个健康"创建提供了机遇。 2018年上半年,一向"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主动思考和寻找"两个健康"解码,从而萌生了编制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的构想。 为什么温州要创建"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 温州市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首先这是温州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需要。作为改革的"探路者",进入新时代,温州改革活力有所弱化,温州有义务推动温州改革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所以,在经济发展领域,把"两个健康"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力求取得有影响力的突破。而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既是为全国其它地方提供先行先试经验借鉴,也是要重新擦亮温州改革创新金字招牌。 其次,是温州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的需要。面对发展难题,"温州模式"如何再创新,民营经济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再创辉煌",是摆在温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解之题,也是必解之题。为此,温州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以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喊响"民营经济看温州"的勇毅决心。 此外,也是温州破解企业发展堵点痛点的需要。温州市相关负责人说,温州民营经济的贡献基本上达到了"98999"(贡献90%以上的税收,84%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93%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9%以上的企业数量),温州在册市场主体已经突破100万户,企业数量超过四分之一,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但需要看到的是,温州的民营经济同样面临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如何破解企业这些痛点和难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一个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先行先试"。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破解企业发展堵点痛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温州以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来"闯关探路"的构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2018年8月9日,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同意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认为温州此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此,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在温州拉开帷幕。 聚焦"堵点""痛点"多角度发力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和实践,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起步顺利,并正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和经验做法。 对温州而言,"两个健康"关系到温州发展的前途命运,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必须深度谋划、高位推进。其中,把"两个健康"先行区细化为146项具体责任清单,就是温州政府针对"两个健康"先行区最强有力的措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仕德介绍说,通过密集调研,深入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础和潜力、优势和短板,温州精心制定了"41条意见""80条新政",并把政策意见细化为146项具体责任清单。"这146项之中有57%是突破性、探索性、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 温州还为此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陈伟俊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健康"创建办和七个工作组,即"一办七组"。 作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源生地,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是温州在"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关爱企业家,营造亲商尊商、稳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在上述146项责任清单中,与企业家健康成长直接相关的就有25项举措。 温州还率全国之先通过法定程序立法,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给荣誉、给礼遇,在全社会树立了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鲜明导向。"林仕德说。 "除了真正把民营企业家看成是自己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还必须要真正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作为当务之急。"林仕德告诉记者,在"两个健康"创建中,温州聚焦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堵点痛点多角度发力,在146项具体责任清单100%出台方案的同时,配套实施人才新政"40条"、降本减负"42条""新30条"等一系列政策,加速破解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真正把"两个健康"丰富内涵落实落细。 一是在企业问题解决方面,建立了常态化理旧账解难题的机制。结合“三服务”“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建立了针对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的常态化“理旧账”制度,还搭建了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专门开展“推新政破堵点”系列行动,给了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专门通道”。 二是政商交往方面,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温州版”。温州率先推行“三清单一承诺”制度,即推出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共21条,并开展“反对不按规则办事行为承诺”,在全市形成了“办事不求人”的良好氛围。 三是稳定投资环境和预期方面,司法合力给予强有力的法治化护航。当前很多企业反映安全感不足,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稳而影响投资信心。为此,温州聚焦包容审慎监管、公平竞争审查、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供给等方面,针对性地推出了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法治环境的政策意见。 从出题到破题,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自创建以来,有了很多积极变化,其时代意义、现实意义、标本意义正在不断显现。 聚焦“实体”多招齐下激发活力 “‘两个健康’各项举措只有落在实体经济上,体现在经济指标中,才能真正把发展的高质量和竞争力体现出来。”采访中,温州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两个健康”先行区核心原则之一,就是真正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温州在“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中,重点抓好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引金融水浇实体田”。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金融领域,温州是有过教训的。所以在“两个健康”创建中,温州把做好金融的大文章摆在了突出位置,率全省之先组织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出台“无还本续贷”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4条,组织开展银企、银项对接现场会,打出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实质性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组合拳。 数据显示,去年温州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成为浙江省第三个存贷款“双万亿”城市;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增长13.9%和17.5%,增速分别同比提高6.5和6.0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407.9亿元,占新增总量的56%,真正让金融之水流进实体经济之田。 其次是“拓空间强保障”。为打破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空间制约,所以温州开展以深化“亩均”“标准地”改革、“五未”土地清理等为重点的“拓空间、强保障”六大专项行动,为企业成长和项目招引打开发展空间。 最后是“抢市场抗风险”。温州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所以在“两个健康”当中,温州提早谋划布局了“义新欧”班列、邮轮母港、华商试验区、跨境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 温州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关键一招。“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氛围,不仅影响即期经济指标,也事关高质量发展后劲。因此,全面激活创业创新动力源泉无疑是关键。” “针对温州‘低散乱’的经济结构,我们三招齐下,助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该负责人说,一是制度供给“育企业”。深入开展百企上市、千企上规、万企上云“三上”计划,大力实施制造业“四化”改造,加强区域商标培育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品牌并购,让温州更多家族企业早日走上规范化、现代化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我们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开展“创业创新自由经营区”创建,给予市场主体宽松的成长土壤,激发了一大批“章华妹式”的创业创新者。 二是科技创新“强企业”。针对温州科技投入的弱项,狠下一条心,把科技创新视为“华山一条路”,实现民营企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向撬动,率先开展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加快引进创投资本,开展“投贷联动”。 三是谋大招强“引企业”。针对重大产业项目的短板,我们紧紧抓住温州列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历史机遇,实施“鸟巢计划”“家园计划”,以及重大项目“六个一律”,大开城市之门,全力打造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温州将继续创新一批影响全国的先行举措,突破一批展现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谋划一批提升影响力的系列活动,落实一批亲清政商关系具体举措,发挥一批指标体系引领指向作用,打造一批勇立潮头的企业家群体,办好一批推动工商联事业发展的实事好事,全力擦亮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助力温州民营经济铿锵先行、续写华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