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对医美不“美”不能视而不见 |
|
作者:
■姜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43 |
|
|
|
|
|
|
暑期来临,毕业季带来的医美潮再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近日各大医美APP上众多整容机构纷纷借助毕业季概念推广整形项目,暑期高峰时期验证用户中学生用户的比例超过一半,医美似乎已成为毕业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医美市场年轻化趋势逐渐凸显。一份医美行业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整形消费者中年龄在20至25岁之间人数最多,占比37.6%;26至30多岁的人,占27.2%;年龄在19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比也近16.1%。 诚然,伴随着消费升级、中产阶级扩大以及个人对美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以医美为代表的颜值经济无疑将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美服务行业的总收入达到1217亿元,预计到2023年行业收入规模将达到3601亿元。 然而,在医美普及化、医美消费趋向年轻化的同时,颜值经济之下的医美行业似乎没有那么“美”。零基础的医美从业人员仅参与为期几天的医美技术速成班就上岗行医;医美平台代写“医生问答”“整形日记”,造假刷评,黑灰党横行;医美机构非法行医,销售违禁药、超低价诱导销售、伪造案例;整容变毁容、整容致死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消费者维权困难……一系列行业乱象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冰霜,让人不禁对医美行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面对医美行业高速增长背后存在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服务不规范、非正规医美机构横行、造假成本过低、监管不足等严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理性对待,不必因一连串医美事故和问题的曝光就对该行业“一棒子打死”,毕竟医美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其发展也不过几年时间,我国医美行业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随着未来产业整合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整个医美行业难免还要经历新一轮洗牌,向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不必口诛笔伐并不代表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置之不理,推动医美行业从野蛮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有赖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市场监管部门应戒除“重打击、轻治理”的弊端,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整顿医美市场“治标”的同时,更要强化“治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资质审批制度,减少多头治理。 其次,医美平台作为消费者和医美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创造一个透明、健康、公正的平台环境和行业生态的责任,其监督机制和信用体系有待建立,监督平台可通过回访、抽检、消费者投诉等获取到信息,对违规医美机构采取基于平台的处罚;此外,医美机构也要强化完善自咎体系,配合平台和执法部门的工作。 再者,广大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消费者,对于医美要谨慎理性,不能盲从盲信,要找正规的医美机构和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强化危机和维权意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