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17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锐意改革挽狂澜 砥砺奋进谱华章 |
——访南京八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木生 |
作者:
■邰正荣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08 |
|
|
|
|
|
|
格局开阔而又心思缜密,天马行空同时脚踏实地,目光长远却依然步步为营,也许这就是夏木生开创一系列商业奇迹的秘诀 都说“十年磨一剑”,而他三十多年都专著于建筑行业。 从大学毕业进入建筑业,先后担任技术员、施工员、经理……到企业掌舵人。他多岗位锻炼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笃定而踏实。 在时代的背景下,他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带领企业走出泥淖,砥砺奋进书写着南京八建集团发展的新华章。他就是南京八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木生。 带领企业走出泥潭 2004年,时任南京市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建工局副局长兼驻南京办主任的夏木生,被组织部门找去谈话。 面对上级对南京八建“政企分开,做强做大”的发展要求,组织上考虑让夏木生辞去公务员身份,进入企业担任“一把手”。面对组织的安排,夏木生没有任何犹豫,作出“我服从组织决定”的回答。 夏木生说:“我从初入职场到成长为建工局副局长之前,在八建二分公司工作了14年。” “南京八建集团号称溧水县的龙头企业,但在我接手的时候已经成了空壳子。”夏木生坦言,当时的南京八建基本不具备经营能力,旗下的子公司参差不齐。公司债台高筑,官司不断,管理混乱;想破局,却又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市场。 面对这一潭死水,夏木生决定咬紧牙关,迎难而上,逐个击破。首先是解决诉讼、经济纠纷。2005年2月,春节前夕,正值改制之初,公司在山东省东营市的某工地爆发了农民工讨薪事件。夏木生立即赶赴东营,与甲方及农民工代表展开三方磋商,并第一时间筹措资金,为农民工补足了工资,确保他们过一个好年。同一时间,公司在上海承接的高架桥项目出现巨额亏损,夏木生只得打起精神应对诉讼,四处筹资赔偿欠款和违约金。 “从2004年到2008年,公司一共处理了240余起诉讼。那段时间我天天作被告,主要精力全耗在这方面了。”谈起那段经历,夏木生连称“不堪回首”,“面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硬啃骨头’,节衣缩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出泥淖。” 公司要改制,体制改革是关键。2004年,南京八建集团旗下的12个子公司占有集团49%的股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互不参与清算;但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子公司与母公司又存在连带责任,一旦某个子公司出现民工侵权事件或安全事故,其他子公司的招投标项目都会被叫停。为了改变不科学的企业构架,提升企业效能,夏木生大胆地针对集团展开了二次改制。他组织旗下的子公司进行提档升级,在提升了子公司企业资质的同时也促成了子公司的独立。如此,从前的子公司成了实际上的兄弟公司,原先尾大不掉的“艨艟巨舰”被拆分成了个体独立、转型方便的“小船”,各家公司彼此间的合作更加灵活机动,企业在资金、经营、责任等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大大减轻。 为更好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夏木生开展“七个狠抓”战略,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南京八建集团的整体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储备方面,夏木生坚持狠抓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大力强化对新人的训练和提携,打造出了一支专业高效、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队伍。在公司管理方面,夏木生坚持狠抓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内部管理,主导开创了一套科学严谨、细节明确、责任到人的企业管理体制。 经过不断的创新实践,如今南京八建集团的品质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准已稳居溧水区第一。在经济效益方面,夏木生坚持狠抓市场拓展,通过搭建银企合资融资等各项平台,实现多渠道吸纳资金,盘活企业;夏木生还积极尝试扩展经营范围,确保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分散风险。 经过4年的扎实苦干,到2008年,八建集团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扭转了债台高筑、诉讼缠身的状况,开始步入正轨。 坚持细节品牌为先 2008年,南京八建集团进入平稳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夏木生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强化督导,逐步打造出了南京八建集团诚信、务实、优质、高效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确立了良好的品牌优势。 “要做好建筑这一行,坚持诚信施工和深化细节管理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求。”夏木生坦言,建筑行业干得久了,经验多,教训也多;他之所以对于施工细节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其实是受早年经历的影响。 1993年,时任南京八建施工员的夏木生参与了南京市某市场工程的建设。该市场占地7000多平方米,由南京某大学设计院设计,在当年称得上大手笔。建筑采用筏板基础、打桩支撑,但建设单位却认为依照图纸打桩可能影响已布设的管道,于是另请设计师擅自修改了图纸。结果市场建成后不久就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南北两侧相差16公分,直接导致了房屋倾斜,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见识到了想当然的可怕后果,年轻的夏木生反复告诫自己:务必严谨做事,踏实做人,切不可失了诚信,在质量上自砸招牌。 另一件事发生在夏木生23岁那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夏木生第一次被任命为施工队长。当时建筑行业内的安全意识普遍还很淡薄,工程管理也不甚严格。夏木生所在的工地没有配备塔吊,只搭建了几处井字架。当时一名刚满18周岁的建筑工人,因操作不当,在井字架顶部钩吊板车时突然失足坠落,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言及此事,夏木生面色凄然,“当时感觉天都塌了——活生生的一个年轻人,刚才还在说话,怎么说没就没了?”经历血的教训,夏木生格外注重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工人权益保护,对于其中的每个细节他都要亲自过问,几十年来始终如此。 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和“重信守约、用户至上”的服务宗旨,依靠夏木生丰富的经验保驾护航,从2008年到2015年,南京八建集团实现了稳步发展,承接业务逐年增加,其建筑业企业信用评分始终保持在满分水平。公司被评为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2014年度及2015年度“建筑业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江苏省2016年度及2018年度“建筑业最具竞争性百强企业”。并先后荣获江苏省“扬子杯”奖9项、南京市“金陵杯”奖61项,获评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1项、江苏省级文明工地29项,挣下了良好的口碑,在建筑行业内打响了品牌。 依势而动多元经营 “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政策、人才、资金是保障,转型是关键。”谈及公司近年来的规划,夏木生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他为南京八建集团定下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以住宅施工为主,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为辅的综合型企业”的转型目标。 “转型目标的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夏木生表示,经过多年的苦干实干,南京八建集团已经在南京地区拥有了较高的声誉,公司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延长产业链、开展多种经营的条件业已成熟。另一方面,2013年,溧水正式完成了“撤县改区”,夏木生认为,这一举措必将带动溧水区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溧水区的发展速度。 面对机遇,夏木生果断展开行动。短短几年间,南京八建集团先后出资参与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星级酒店、品质住宅小区“一品骊城”的开发建设,投资兴建了溧水宁强创业园占地5.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打造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以建材、家居、装饰为主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天利广场。今年10月,由八建集团投资的占地10万平方米的“天益汽车商贸服务园”也将正式开业,该项目将构建一条完整的汽车服务业产业链,形成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金融、保险、上牌等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汽车服务业园区。 产业的多元化升级,须有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此,夏木生将集团的子公司再次重组,并废除了项目经理承包制,实行股份制管理,推行新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股份制改革提升了员工收益,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为企业留住了宝贵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夏木生大力推广技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块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效能。 “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企业存活的关键,有时候并非革新,而是对风险的规避。”尽管近年来大刀阔斧地推进着企业转型,但夏木生始终将“稳”字放在头号位置,坚持依势而动,量力而行。 “立足溧水市场,严控资金安全,这是我的两条基本原则。”夏木生笑着说,“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南京八建集团根本没法走到今天。如今我们的资产有一定规模了,但和一些大型建筑企业相比,依旧是小体量。所以我们更要把资金管好,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打造精品工程上。” 格局开阔而又心思缜密,天马行空同时脚踏实地,目光长远却依然步步为营,也许这就是夏木生开创一系列商业奇迹的秘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