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7-1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户籍或不再成人才争夺“利器”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20 |
|
|
|
|
|
|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 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等的落户限制,这一政策最直接的效益是稳定高校就业。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就达83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人数新高值,就业压力显而易见。 这一政策带来间接的影响也是多重,一线城市户籍限制,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落户限制,这对于省会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人才大量流入的机会,一些无法落户一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将会涌入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这对于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经济消费、楼市等都可能带来一定的提振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口城镇化的比率将不断提高,各省市户籍制度放开也将是必然趋势。早在2018年3月,发改委发布通知,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这意味户籍制度开放加速,“零门槛落户”从中小城市开始。 今年4月8日,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落户限制,这一政策意味户籍制度放开持续推进,“零门槛落户”将不仅限于Ⅱ型大城市,对于人口超1000万的武汉、成都等省会特大城市来说,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也将全面放开。 事实上人口300万以下的省会城市的“零门槛落户”政策早已有城市推行。今年3月石家庄率先取消落户限制,对于河北省内居民,只要凭借身份证和户口簿即可落户,但由于各省数据共享机制平台不同,省外地居民尚需办理准迁证等其他手续。据有关资料,以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要求,全国共有65个Ⅱ型大城市可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可实行“零门槛落户”。未来将有大部分中小城市取消落户限制,实施“零门槛落户”。也可以说,除了一二线城市外,“零门槛落户”将是大部分城市的共同选择。 今年4月初杭州升级人才政策,全面放宽落户限制,大专以上学历可零门槛落户。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户籍还是人才争夺战的筹码。但随着大部分城市户籍制度的放开,“零门槛落户”政策的逐步落实,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城市人才争夺战中,户籍将失去以往的价值与吸引力。 据有关数据,2007-2016年我国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当然这些收缩城市多为资源萎缩与产业萎缩或边缘不发达城市等。但不得不让人引起警惕的是,未来除一二线城市外,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户籍不再具备以往的吸引力,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是流入或流出,这将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真正活力以及配套福利、相关政策与环境。 可以预见,未来三四线城市人口争斗战或将更为激烈,各城市间人才争夺也将升级。这种竞争对于各城市的居住环境、人文教育以及营商环境等或将都是一种极大地促进。 近日五部门印发通知,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等的落户限制,这一政策只是户籍制度逐步放开的一个节点。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论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还是引进人才或留住人才,还是促进人口适度扩张,当户籍不再是一把“利器”时,或许更需要的是从长计议,真正建设与打造更优质的吸引人才的制度与人文生活环境,这才是根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