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7-04
2019-07-0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围绕痛点难点堵点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作者: ■庄聪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109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也不少,民营企业办事便捷感、政策获得感和财产安全感还不强。继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还需要以刀刃向内的态度和勇气啃硬骨头,瞄准民营企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和产权保护上做加法,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创富潜力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营商环境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示剂”,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人才就往哪里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被打破,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不断被清除,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尊重,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比如,江苏着力打造“不见面审批”、浙江承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上海提出政府为企业服务当“店小二”、厦门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一趟不用跑”、浙江衢州推出“一网通办”打造“无证明办事之城”、广州内资企业设立登记“免预约”“零见面”“全天候”“无纸化”,等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的改善,民营企业感受最深。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少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到政府部门办事,不用反复跑、来回跑了;企业注册登记手续简便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实行“多证合一”。2018年,我国日均新增市场主体5.9万户,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这些市场主体和新增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等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出现井喷现象。这些,都是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的结果。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当中,排名从第78位上升到第46位,一年内跃升了32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时成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唯一进入2019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十大最佳改革者名单的经济体。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也不少,民营企业办事便捷感、政策获得感和财产安全感还不强。继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还需要以刀刃向内的态度和勇气啃硬骨头,瞄准民营企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在体制机制弊端上做减法,在加强服务和产权保护上做加法,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创富潜力充分涌流。
    必须继续为企业“松绑解套”
    改善营商环境,“放管服”是重点。目前,审批慢、环节多、服务差等政务服务不佳问题,不作为、乱作为、乱执法等不正之风问题,不相信市场、不接受开放等思想固化保守问题,仍是不少民营企业反映的主要“痛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简政放权,取消下放了很多审批事项,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但是,仍有一些项目放得不到位、管得太细太具体。比如,企业投资审批仍然偏多,一些建设项目,地方政府最清楚情况,然而中央部委并没有把相关权限整体下放给地方;个别地方放权“换汤不换药”,以备案、登记、注册、目录、年检、监制、认定、认证、专项计划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企业注销办理难、耗时长,经常需要工商、税务、社保、银行多部门来回跑,等等。这些使得一些群众和企业办事依然繁琐。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大“放管服”力度,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围绕企业开办注销、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审批服务,加快取消企业银行账户开户、企业名称预核等事项,加快“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落地,减少政府评估评审,鼓励更多采取告知承诺制、产品标准公示、市场化认证等方式加强管理。在市场监管和提供服务方面,要坚持“有事服务好、无事免打扰”,尽量少搞检查、评估、评审之类的活动,避免给企业造成负担和带来麻烦。要建立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考核监督的权力交给企业,增加市场主体的话语权。
    必须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发展机会上公平对待,得到一视同仁的平等待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是由于所有制的歧视和思想观念的束缚,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土地、资金、人才、信息、技术、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取上,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民营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非禁即入”,许多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存在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民间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难以充分进入。据统计,一些行业对民营资本的投资存在隐形障碍,尤其是在电力、电信、石油、军工、铁路、港口、金融、保险、水利设施、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产业准入壁垒较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卷帘门”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民营企业无法进入一些垄断领域并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清除一切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在市场规则上一视同仁,让民营企业和国企、外企等各类企业一样,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下决心破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透明市场规则,充分尊重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必须确保政策“落地不空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落实走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些部门和地方对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出现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或“切一刀”。政策空转不落实,措施走样不给力,营商环境自然就会打折扣。所以,盼望政策兑现不空转,是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期待和呼唤。各地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过程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坚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给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的政策服务、同样的法律保护。各级党政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履职尽责能力,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协调性,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防止“一刀切”。当前,要积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要积极清退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小微企业款项,确保今年底清退一半以上;要把减税降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目标能够实现;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在瞎忙;千条万条,不见效果就是打白条。要把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必须用强有力的法治保护民企产权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这些年,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人身财产安全比较忧虑,存在“小富即安、大富不安”的情绪。主要原因是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民营企业“第一桶金”的争论、反腐过程中的民企负面内容、社会中的“仇富”现象,以及出现“民营企业离场论”“民营企业原罪论”“国进民退”等各种杂音,特别是一些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曝出,让民营企业家感到困惑、迷茫和疑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党和国家不断推进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的法治化进程。最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和正常经济活动,切实增强企业家信心和财富安全感。去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重审改判张文中、顾雏军等重大涉产权案件,标志着我国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恒产者有恒心。要进一步推动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有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有了人身和财产财富安全,企业家才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必须引导民营企业家诚信守法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主要矛盾在政府一方。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广大市场主体和企业家遵纪守法、诚实经营,营商环境也搞不好。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过去法治不健全和低制度化水平下发展起来的,少数民营企业干过钻法律的空子、踩政策的红线、打制度的擦边球的事。有的信奉“关系就是效益”,构建官商利益关系网络,一门心思挖门路、找靠山、攀关系;有的热衷于“剑走偏锋、行潜规则、走夜路、甩红包”,通过拉拢腐蚀公职人员获取稀缺资源和非法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对官商勾结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绝大多数党政干部与企业家交往能够守规矩、讲分寸。现在,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政务活动越来越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越来越浓厚。要引导民营企业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契约精神,做到讲诚信、守信用、重信誉,在经营管理和政商交往中不越规矩、不踩红线、不破底线。引导他们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由“找市长”转为“找市场”,由靠关系转为靠实力发展,摆脱对不正当政商关系的依赖,积极构建亲清新型的政商关系。要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做好依法治企工作,通过开展法律“三进”活动,宣讲法律、解读政策、维护权益、排查风险、警示教育等,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自觉增强法治理念,主动开展法律体检、风险筛查等活动,提升依法治企意识、守法经营素养和防控法律风险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国内各大城市改革发展竞速,如今也正在转向优化营商环境的竞速。找最少的部门、交最少的材料、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是老百姓和企业对营商环境最大的期盼。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继续推动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全稳定的创业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让各种市场主体并育共生、同道并行、公平竞争,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