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6-28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监管趋严或会导致中国药企营收下降 |
|
作者:
【记者朱永康北京报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29 |
|
|
|
|
|
|
惠誉评级表示,中国监管机构对制药企业的销售和营销活动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可能会使其难以向医院和医生提供销售回扣,进而导致其收入减少。监管趋严旨在削减价值链中的非法销售和分销费用,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鼓励药企将重点从医院关系管理转向产品创新,该等措施有望提高药企的公司治理标准。 财政部和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在2019年6月和7月对七十七家中国制药企业(包括领先的A股上市国内公司及跨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根据来自中国媒体的报道,检查将重点关注销售和营销费用的真实性。此前,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证监会调查。调查发现公司伪造收入和成本,多计300亿元人民币现金,中国证监会对这次会计丑闻进行了披露。 药企和经销商提供的回扣通常不显示在账面上,或者部分隐藏在其正当的销售费用里。据了解,在之前的多层批发商体系下,存在一种被称作“过票”的常见机制,这种机制的具体做法是:药企以较低的出厂价将药品销售给药品代理商委托的“过票”公司,后者则在大幅加价后向批发商开具发票。“过票”公司将差价支付给代理商,由其代药企向医院和医生提供回扣。在中国政府于2017年实施“两票制”方案后,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只能开具两张发票,“过票”的做法不再可行。药企不得不直接向对医疗机构销售的批发商开具发票。 惠誉表示,基于这一原因,“两票制”后许多药企雇用了专门的合同销售机构(CSO)代表他们进行销售和营销活动,并将向CSO支付的佣金计入销售费用,这带来了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但药企药品的销售价格的提升也带来了毛利率的增长。2018年中资药企的毛利率从2017年的32%上升至42%,销售费用平均增长32%,超过销售收入13%的平均增长率。例如,由于调整了一些产品的销售模式,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费用在2018年同比飙升47%。 据悉,许多CSO的功能与“两票制”之前代理商的功能类似,他们通过开具于实际经营活动不相符的发票以便从药企获得现金为医生提供回扣。不合规的药企一经发现,便可能会受到处罚,其业务可能会遭受负面影响;他们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可能会下降,而且可能会在削减销售回扣后失去来自医院的销售收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