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6-2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格兰仕式维权错在哪儿 |
|
作者:
■杨国英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22 |
|
|
|
|
|
|
从格力举报奥克斯,到伊利控诉蒙牛,尽管近期的品牌巨头撕逼大戏格外多,格兰仕依靠把情绪化做到极致,在天猫没有发声的情况下,还是引起了更多的关注——6月17日,“瞄准”离618不到半天的关键时间点,格兰仕公开发布《关于格兰仕在天猫平台出现搜索异常的声明》称,自格兰仕日前拜访拼多多以来,其在天猫平台的搜索端陆续出现异常。 不太合乎常理的是,这些年,中小企业在阿里平台上活得很滋润,反而是格兰仕这样的“大牌”,举起了所谓反对天猫平台霸权的大旗,而近几年,全球品牌商涌向天猫,独独又是格兰仕一家,靠鼓动舆论而非诉诸程序,向天猫宣战…… 同样不太合乎常理的是,格兰仕对天猫的控诉被一些人解读为由平台“二选一”而起,但事实上,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太过大而化之,毕竟,格兰仕在天猫、京东、苏宁、国美等平台均已入驻数年,格兰仕与拼多多达成合作,也是去年的事情。 平地惊雷,必然事出有因,但归根结底,既然是商业合作,本质上就是基于你情我愿、优势互补的,不宜上纲上线,更不宜完全诉诸舆论去解决。事实上,商业合作的成功与否,涉及的是双方利益诉求的磨合,具体如何磨合,并没有刀切斧削般的一定之规,甚至,涉及到商业合作的一些关键细节,不便对外公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事实、因果理清之前,“扣帽子”也就是无稽之谈,试图靠舆论绑架增加自身在商业谈判中的筹码,更违背商业伦理。 格兰仕应该认识到,能够评判是非的,不是舆论,而是法理和程序。商场如战场,但不代表格兰仕可以用舆论的声量架空法理,更何况,格兰仕靠单方面的舆论造势,尽管利用了“弱者人设”,但究竟为其争取到了多少舆论同情,其实是很可疑的——7封声明的连续“轰炸”,实际上足以让网友感到不适。 稍有理性的人,透过格兰仕的声明,实际上也不难意识到格兰仕利用舆论公器对天猫的舆论绑架。格兰仕的声明虽然多达7封,但只靠一句简单的“我方通过各种方式与天猫沟通”,就盖过了其与天猫的商业合作为何出现分歧的关键;格兰仕的声明虽然多达7封,但在显然是经过精心营造的修辞、高调的隔空喊话之外,并无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诉诸法律的表态,甚至,根本就没有摆出支持这种正确“维权”方式的事实、理据。 商场如战场,但在电商行业,在行业格局实际上已经泾渭分明的当下,成熟的电商平台,早已不屑打没有意义的口水仗。细节是魔鬼,在网上关于格兰仕控诉天猫的报道中,一些网站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拼多多供图”的字样,因此让外界浮想联翩——如果格兰仕连发声明,的确是背靠大树、有主动或被动介入电商平台竞争的意图,那么,其声明的出发点,看似是对与天猫的合作有异议,实则是在为其与拼多多平台的合作博取更多的筹码。而如此看来,格兰仕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合作”内容,而不是与天猫的分歧,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魔鬼细节”。如此看来,天猫对格兰仕的声明没有给出任何回应,更显得极为克制和理性。 作为商业合作,格兰仕认为与天猫的合作有问题,首先可以坐下来谈,但从格兰仕发布的重在喊口号、扣帽子的声明来看,格兰仕与天猫之前的沟通,恐怕也未必是积极的、理性的,过分倚重舆论,则说明格兰仕的诉求并无得到法理支持的可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