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6-20
2019-06-20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礼赞民营经济40年风雨历程

作者: ■本报记者陈雪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094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我们抛弃极左思想,从长期的意识形态禁锢中解放出来,回归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我们告别一大二公,实现了各种所有制的平等竞争,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们扔掉一穷二白的帽子,正在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征程;我们走出封闭愚昧,大步走向全球,开始拥抱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革命”中,非公有制经济以坚韧的毅力、无畏的勇气、磅礴的力量,冲破一切束缚,披荆斩棘,书写了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政策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努力创造财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没有思想解放,敢于冲破禁区,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今天。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源于对十年浩劫的反思,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推动。从1958年到1978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我们以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次又一次的运动,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左”的牢笼之中,把国民经济折腾到了崩溃边缘。如果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还将在黑暗中夜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打开了实践的大门,让阳光照进了现实。在农村,饿着肚子的小岗村农民首先醒悟,有饭吃才是硬道理,只有实践而不是清谈,才能解决吃饭问题。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抛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开始包产到户的伟大实践。在城市,同样是没饭吃的上千万年轻人,迫于生计,开始摆摊设点、自谋生路。正是这些冲破思想牢笼的农民和城市待业青年,在公有制之外,为个体经济争得了一席之地。
    思想一旦解放,实践一旦前行,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前进的步伐。当个体经济雇工超过7个人的时候,教条主义已经苍白无力,放一放看一看的务实思想,最终让雇工脱下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外衣,让私营企业破土而出。
    当绝大多数人依然津津乐道于平均主义、大锅饭,斜着眼睛看待财富的时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终于让一部分人放开了手脚,打开了头脑,成为致富带头人、财富拥有者,成为新一代民营企业家。
    当市场经济势如破竹,不断冲破计划经济藩篱的时候,别有用心的人把市场和计划带入意识形态争论的旋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精辟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不再纠结。市场与计划的娴熟运用,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鱼得水乘风破浪。
    当有人质问“究竟我们要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改革”,要追究“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欲制私营经济于死地时,一位老人挺身而出,怒斥那些拿着“左”的腔调吓唬人的政治家理论家要葬送社会主义,疾呼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彻底推倒了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让我们走上了富国强民的康庄大道,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登上历史舞台。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没有党的理论创新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今天。
    个体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突破。1979年,正是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才有了1980年前后第一批个体工商户获得合法经营资格,才有了1981年7月,国家首次承认个体创业者存在的合法性,才有了日后知名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私营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接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宪法修改,正式承认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之后两个中央1号文件,把雇工问题不提倡、不宣传、不取缔的“三不原则”,变为对超过法定人数的企业,可以不按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看待。直到1987年中央5号文件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最终突破雇工禁区,为雇工人数的争论画上句号,私营企业由此破土而出,数量、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破除妨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障碍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1987年,党的十三大强调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次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首次把私营企业明确界定为“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赢利性的经济组织”。同年4月,再次修改宪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内容获得法律承认。在小平南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结束姓“社”姓“资”无谓争论之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催生出又一批民营企业家,以及一大批日后引领行业、名扬全球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家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三个代表”的提出,解决了民营企业家的入党难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把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企业家首次亮相党的十六大,并由此登上政治舞台。2004年,宪法第四次修改,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三·四重要讲话”把新型政商关系定位于“亲”“清”二字。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2018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这是党对民营企业家的高度信任和充分尊重。
    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平等地位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宪法第三次修改时写入宪法。2012年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均庄严重申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首次明确权利、机会、规则的“三个平等”,特别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四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三个没有变”的论述,并肯定非公经济“五个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提出,“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经济的地位空前提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候,我们要温故而知新,饮水而思源。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没有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持续推进,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今天。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四次宪法修改,我们党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方针政策转化成为国家意志,每一次的修改都提升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先后出台了《城乡个体户工商管理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不断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新时代全方位改革的冲锋号。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放开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全面推行了“营改增”,实行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和《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切实保护企业家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一系列改革“新政”,直接刺激了民间投资热情和创业热情,民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06万户,2015年上升到1.20万户,2016年再变为1.51万户,2017年已达5万多户,其中96%以上都是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40年来,推出了一大批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05年、2010年,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向民营企业开放基础设施等18个行业。2004年、2006年、2009年分别成立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创业板,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2016年,国务院发布新版投资项目目录;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民营经济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宽,营商环境明显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打开国门搞建设,通过建立特区,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力量;通过开放沿海14个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造就了第一批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中国企业;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获得了全球化的入场券,民营企业的制造业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走出去、“一带一路”,民营企业获得了发展壮大的广阔天地,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竞争力,2017年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总额已达6000多亿美元,占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的43%。2014年,内地首家民企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2018年已有37家上榜,接近中国上榜企业三分天下。
    改革需要开放,开放推动改革。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我们改革开放的初心永远不变。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没有一代又一代民营企业家们筚路蓝缕,创业创新,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今天。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40年民营经济发展史上,镌刻着一代又一代民营企业家们的功劳。没有他们的开创之功,就没有民营经济辉煌的今天,没有他们的砥砺前行,就没有民营经济更加灿烂的明天。
    改革开放4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突破创新,培养造就了一支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企业家队伍。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创业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创业潮、21世纪初期互联网创业潮、2014年以来创新创业潮,催生几代民营企业家,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企业家阶层。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也是改革开放的开路者。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冒险、担当和奉献精神,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重要内涵。
    40年来,他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牢牢把握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发展机遇,把一个个街头小摊、家庭作坊发展成为能与世界500强共舞的跨国民企。
    40年来,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了善于学习、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能人;勇于捕捉市场机遇,善于创新发展的先锋;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关爱员工、扶贫济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桑梓、奉献社会的标杆。
    今天,在“双创”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投身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者。优秀企业家精神正在代际传承,新老企业家们正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实现民族崛起的新征程上接力赛跑。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民营经济的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根基,超过60%的GDP来自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已成为税收来源主力军,2018年1-10月,全国税收同比增长10.6%,其中民营企业增长19.3%,税收总额中,民企占了56.1%;税收增量中,民企占了94.5%,远超其他所有制企业;
    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
    民间投资已成为中国投资主力军,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投资增速的快慢已成为判断经济冷暖的重要风向标之一。2018年1-10月,全国投资同比增长5.7%,民间投资增长8.8%,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5.7%,全国投资的62.3%、投资增量的93.5%来自民间投资;
    民营企业已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2018年1-10月,我国外贸总值增长16.7%,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9.5%;总量占比为37.7%。全国出口增长12.6%,其中私企增长16.3%,占比45.7%,57.1%的出口增量贡献来自民企;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对外投资主力军,201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86.8%是民企。2018年,非公有经济控股主体对外投资554.2亿美元,占57.4%,同比提升8.4%。民企发起海外并购419宗,占85.16%,披露交易金额1138.94亿美元,占78.67%。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的风雨历程,让我们得出结论:党的民营经济理论政策的创新不会停止、更不会倒退,只会继续完善深化,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政策和民营经济实践是相互促进、交互发展的,有时实践走在了前面,党的理论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时理论政策首先突破,直接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向前发展;也有的时候,理论和实践出现了矛盾,引起了争论,但每一次争论最终都带来了党的理论政策新的突破。40年来,有曲折,但没有停止,更没有倒退,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创新。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形成高度互补、水乳交融、合作共赢的局面。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目前,民营经济遇到暂时的困难,有的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有的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暂时阵痛,也有的是党和政府民营经济政策没有很好落实造成的,党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精准有效措施,在减轻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题、完善环保治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的风雨历程,让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样离不开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离开民营经济。今天,民营经济已经贡献了56%的税收、超过60%的GDP、62%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超过80%的城镇就业、超过90%的新增就业。没有民营经济,我们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不复存在。离开了民营经济,我们的生活就将倒退到国弱民穷的地步,离开了民营经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全体中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也是不想看到的。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民营经济。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的风雨历程,让我们得出结论:民营经济要继续发展、再创辉煌,需要民营企业家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历史机遇,光大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从来没有吓倒过民营企业家们,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困难,才练就了他们的勇气、眼光和作为。目前,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稳中向好,经济运行都处在合理区间,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经济的韧劲和回旋空间依然很大,我们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手段和经验比以前更加丰富,我们的抗打击能力也已今非昔比。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机遇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依然是最大的机遇,放管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都在有序推进,金融业、汽车业的扩大开放,自贸区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延伸,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机遇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活力将进一步迸发。乡村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空间。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大市场是世界经济的大舞台,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至2030年左右,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将是大概率事件。过去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今天我们还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新机遇。当前全球范围内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绿色发展方兴未艾,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层出不穷。辨认和抓住新的机遇,努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将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民营企业家们要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珍惜时代给予的历史机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勇立潮头,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