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5-24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白羽肉鸡“中国芯”取得重大进展 |
|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10 |
|
|
|
|
|
|
白羽肉鸡目前为全球第一大消费肉类,是我国第二大消费肉类。然而,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其种源被外资企业牢牢把控。日前,圣农发展对外声明,圣农已经自主掌握白羽肉鸡育种技术,这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将会被打破,也击碎了外资企业在这个行业长达百年的技术垄断。圣农发展育种项目,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的一个空白,而且开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品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详细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点,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在学习相关政策后,对发展白羽肉鸡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但他也承认:“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白羽肉鸡产业,全靠国外引种,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优良品种的培育始终被国际上其他公司所控制”。 5月10日,圣农发展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议案》,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持白羽肉鸡育种工作。白羽肉鸡有着料肉比最低、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等显著优势,且适合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白羽肉鸡料肉比低于1.6:1,而生猪料肉比为3.0:1。换言之,同样生产1千克肉,肉鸡比生猪可节省43%的粮食。以2016年为例,我国猪肉产量为5299万吨,如果将其中的20%转变为鸡肉生产,可节省粮食约1500万吨。如果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折算成耕地,按我国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计算,可节约耕地约3000万亩,可以大幅减少我国玉米的进口,同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节约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养鸡大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消费市场的白羽肉鸡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能丰富和优化我国肉鸡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通过自主创新,还可以确保白羽肉鸡良种繁育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鸡肉产品的安全,既有利于产业安全、疾病净化,也有利于平抑我国种鸡的进口价格,并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引种外汇。在育种技术研发方面,区别于欧美国家,我国采取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部分企业参与,由国家公共财政资助的形式,如国家973项目、863计划、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展了肉鸡功能基因组学、遗传评估技术等研究,以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评估与选择技术研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出现了白羽肉鸡育种繁殖和产业创新的排头兵,以圣农发展为例,从最初的个体养鸡户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再到如今跃升为一个世界级“肉鸡王国”,圣农发展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肉鸡产业集团,在亚洲白羽肉鸡企业中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圣农发展实行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自繁、自养、自宰”全进全出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所有饲料厂、育种场、祖代鸡场、父母代场、孵化厂、商品代肉鸡场、屠宰场及食品加工厂均为圣农发展自有。并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追溯每一批乃至每一羽鸡从种蛋到孵化、从饲料到养殖、从宰杀到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而确保了鸡肉安全。 为助力国家在本行业实现伟大的“中国芯”梦想,为了给白羽肉鸡行业摆脱被动困境,傅光明积极响应国家白羽肉鸡育种战略,根据农业部下发的《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傅光明把这个项目作为圣农的特区:“要什么给什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要设备就给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圣农发展从事白羽肉鸡育种研发有利于保障鸡肉供给的安全,有利于控制境外疫病传入的风险,有利于平抑逐年上涨的引种价格,有利于白羽肉鸡品种本土驯化。”傅光明说。 5月12日,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喜讯,打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肉鸡育种研发,目前生产经营所需的祖代鸡种源数量已经实现自给有余。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多名专家、教授在现场观摩后一致认为圣农发展破解我国种源长期受制于人的瓶颈制约,为实现国家《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规划目标做出突出的贡献,有力地支持白羽肉鸡品种资源实现自有化的国家战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