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5-2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消费金融蓝海仍需冷思考 |
|
作者:
■姜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59 |
|
|
|
|
|
|
近日,据媒体报道,经银监会批准,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5亿元入股,正式成为哈尔滨哈银金融消费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二大股东。由此,百度也成为了首位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互联网巨头。 对于消费金融领域,不仅众多的互联网巨头摩拳擦掌,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也跃跃欲试。近期,有媒体披露,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正在与台湾永丰银行等机构谋求合作,也意在成立消费金融公司。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长,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2010年的67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8.85亿元。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曾表示:“中国消费已进入新消费时代,消费金融以及消费金融相关的科技是我们的朝阳产业。” 诚然,消费金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这一表述无疑释放着鼓励消费的政策信号。此外,央行近期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居民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以消费贷款为主的短期贷款增加额达到4292亿元,这一数据足见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之大,增长之快。消费需求叠加利好政策,面向未来,消费金融已成为公认的“万亿蓝海”。 然而,笔者认为消费金融在高歌猛进,吸引众多资本蜂拥而至的同时,也存在着多重暗礁。 首先,消费贷引发的消费陷阱丛生。在国家大力整治现金贷的当下,分期贷成为新的消费金融的新主流。在分期贷领域,被贷款等套路贷情况频繁发生,消费者利益频频受损。某互联网投诉平台甚至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开设专栏,其中投诉主要集中在不知情贷款、平台方故意制造预期等方面。 其次,非法套现现象频发。由于消费金融申请贷款金额小、数量大、“借贷不见面”的特点,伪造身份骗贷等非法套现行为有了可乘之机,这也导致了各类消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加剧了整个行业的金融风险指数。 最后,过度消费引发社会问题。消费金融的客户以80、90和00后为主,且多为收入较低与偿付能力不强的群体。这一年轻的消费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乐于提前消费。以火爆网络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为例,他双十一的一次直播甚至可以卖出350余万只口红,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可见一斑。不过,在他们过度消费的背后,很大比例是透支消费、借贷消费,甚至会将父母和家庭拖向偿债深渊,引发社会恶性事件。 消费金融作为朝阳产业,我们当然应该拥抱这一新模式新业态,但我们也应保持清醒,不要被当前的发展热潮带跑偏。监管层和利益相关各方应做出更多的思考和行动,从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倡导理性消费等方面发力,让这一蓝海风平浪静,才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更加行稳致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