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5-23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胡歙眉:高端装备国产化道路上的巾帼英雄 |
|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葛绍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01 |
|
|
|
|
|
|
科远股份的成功,不仅让市场对国产品牌树立起了信心,还打破洋品牌的垄断地位,让其市场造价大幅下降,不再"受人摆布" 1993年,乘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东南大学的几名青年教师怀揣着振兴民族自动化产业的梦想,以一颗赤诚之心,走上了自动化产业国产化的道路。26年来,在总裁胡歙眉的带领下,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一路披荆斩棘,从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打破了自动化领域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 胡歙眉始终认为,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也一定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让中国品牌走向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市场上的自动化产品如DCS、变送器、执行机构等几乎都被国外品牌垄断,而中国的自动化企业因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相反,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却很难得到应用,学校教授研究出一项成果后,又转而研究另一个课题,而那些研究出来的成果,大多数都被束之高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胡歙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常年在实验室的胡歙眉,清楚地知道世界顶级的水平是什么,中国的差距在哪里。在科研及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很多技术中国人其实是可以掌握的,很多产品国内企业也是有能力生产的,但从研发成果到成熟产品再到投入市场的环节,当时却没有人静下心来刻苦去做,自然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那时候,胡歙眉还注意到,部分敏锐的苏南民营企业家会到学校里来“要成果”,学校也会将部分科研成果转让给他们。胡歙眉想,有这么好的科研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做? 1993年,胡歙眉夫妇和他们的创业团队怀揣着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振兴民族自动化产业的想法,毅然掷下粉笔,走出实验室,加入了主流精英们的自主创业大潮,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智能仪表公司--南京科远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也就是科远股份的前身,励志要打破国外垄断、掌握自主科技,成就属于中国自己的自动化事业。 那时,南京江宁区还是一片农村,科远就在租来的当地村委会--胜太大队办公室里安家落户,胡歙眉和公司财务、技术人员同挤在一个大房间里办公。直到1995年搬入西门子路27号,科远股份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园区。 得益于东南大学在“流量计”上的领先技术,科远的智能流量计受到电厂的普遍欢迎,刚创办的科远股份从智能仪表起家。 胡歙眉回忆说,那时候的控制系统没有国产的,全部都是进口,而且价格都非常高,创业初期,科远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慢慢消化吸收他们的技术,为己所用。 在那个国外品牌垄断市场的局面下,民营企业想要争得一席之地何其困难,往往要付出数倍的艰辛。“由于是民企,而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的对象又都是一些大型央企或国企,拜访客户被拒之门外是经常性的,电厂又大多在偏远的地方,挤公交,靠两条腿跑路。好不容易签了合同,产品发到现场后的调试工作量非常大,大年三十在现场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了。”胡歙眉回忆说。 让中国产品树立信心 胡歙眉下定决心要做DCS的研发。“那时候,国外DCS厂家的垄断导致产品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不及时,国内没有成熟的替代产品,导致处处受制于人,电厂、石化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置,安全钥匙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胡歙眉对此深感忧虑,“如果不打破这个局面,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就谈不上发展,更别说是独立富强。” 从最初的模仿,到自主研发,1997年,科远股份成功开发第一代NT6000分散控制系统,这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国产DCS系统。 那个年代,国产品牌要想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需要付出别人几十倍的努力,说破嘴皮才可能得到一次珍贵的竞争机会,要比进口品牌更加优越的方案和价格才能获得订单,出现小问题还得担着“国产不行”的责任。但这一切丝毫没有让胡歙眉退步,反而越挫越勇,硬是在数不尽的白眼和质疑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一直致力于打破垄断的科远,很快便与国外大牌展开了一场正面交锋。1997年,南京下关电厂上马第一套DCS项目,竞争这个项目的除了科远外,全是洋品牌,西门子、爱默生、ABB等世界500强赫然在列,科远名不见经传。 谈起这个项目的角逐,胡歙眉仍历历在目,“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我爱人亲自担任项目经理,和电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吃喝睡都在的控制室。”她笑言,我就是把这项目当成我们的“独生子”。 最终,凭借着更先进的NT6000、更完善的技术方案、更周到的售后服务,科远全面打败竞争对手,成功拿下项目,也打破了外国企业在控制系统领域的垄断!而科远凭借自主研发的第一批国产DCS--NT6000分散控制系统对下关电厂的成功实施,在业内打响了第一炮,迈开了向国内一流自动化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紧接着胡歙眉又将目光转向如何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上,1997年,侯子良教授提出了火电厂长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概念,形成SIS+MIS的中国火电厂信息模式,并在中国形成建设SIS的高潮。1999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各个行业也积极响应,作为资产、技术密集型的发电厂,更是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和运营水平。 江阴苏龙电厂最早开始上信息化系统。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供应商,在成功合作DCS的基础上,苏龙看中了科远股份强大的创新和研发实力,决定与科远股份一起,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开始SIS、MIS的研发和实施。 “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国内相关行业都是极大的挑战,更要创新和开拓。”通过和江阴苏龙电厂一起创新研发厂长级信息化系统,胡歙眉和她的团队再次用国产的工业信息化产品证明并摸索出一条SIS+MIS的中国企业信息化道路。最终通过成功实施江阴苏龙信息化项目,奠定了科远在电厂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科远股份的成功,不仅让市场对国产品牌树立起了信心,还打破洋品牌的垄断地位,让其市场造价大幅下降,不再“受人摆布”。 让中国技术领跑世界 作为从高校走出来的知识型企业家,胡歙眉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尤为深刻,“我们已经完成了追赶的过程,实现了‘并跑’,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我认为创新应该被提升到最高的高度,因为我们没有了学习的榜样。” 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实力的增强,科远逐渐达到甚至超越西方先进水平。2014年,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相继提出,凭借着20多年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经验的积累,胡歙眉结合前瞻视角和行业经验,超前布局,通过构建自主研发的“EmpoworX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智慧工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全方位智慧产业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工业4.0转型升级。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进行引领式创新,赢在新领域的起跑线上,才能拥有话语权。”胡歙眉满怀壮志。正因如此,创新成为科远发展的不竭动力,科远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内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成果在数万家企业获得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胡歙眉介绍,自创立以来,科远股份每年都坚持将营收的10%以上用于科研投入,组建400人高学历研发团队,并牵头搭建了江苏省热工过程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东大--科远能源系统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交流、科学管理,确保科远股份的产品、技术的前瞻性和优势地位。 胡歙眉将自动化和信息化向更纵深推进。 2009年,科远与江宁水务集团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帮助水务处理高效运营。随着能力的积累,胡歙眉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布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研究,发布智慧环卫、智慧水务等解决方案,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目前,科远股份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了“智慧工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系列解决方案,逐步成为领先的智慧产业领导者。 通过引领式创新,科远股份正在向着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不断攀升。科远的电力、化工自动化业务板块的产品目前在海外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许多海外国家已树立了众多标杆项目,越南沿海火电厂项目、巴基斯坦南迪普联合循环电站等等,都采用了科远股份的产品,真正让“中国创造”成为国际舞台的引领者。 世界在变,初心不变。“振兴民族自动化产业,做好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产品”这是胡歙眉的初心,也是科远人竭力追求的目标。“国产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要加快步伐,让更多的人知道国产化的重要性。”她不仅让科远走在了振兴民族产业的道路上,还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走上这条路。 高科技产业国产化的道路上有胡歙眉这样的巾帼英雄,她用她的热情和智慧,推动着中国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众多行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怀抱梦想,不断创新与超越,必能让工业充满智慧,让中国技术和产品独立自主,让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