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5-1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可控 |
|
作者:
■北青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61 |
|
|
|
|
|
|
人民币汇率近期再次波动。5月13日上午,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6.89关口,刷新1月初以来低点,日内跌超45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6.86关口,刷新1月初以来低点,较上周五夜盘收盘跌超400点。 本次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受美国对华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影响所致。市场发生了变化,中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已经做出敏感反应,汇市、债市、黄金、原油等都会发生一系列催化效应。 上述敏感变量,折射了三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不管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阴霾多么浓厚,全球化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形成水波涟漪式的传导效应。二是股债汇市和黄金、原油两大特殊商品的价格是反映全球市场变化的关键要素。这些市场要素的动态变化,短期看是非理性的,但长期看对全球化系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三是人民币汇率对外部市场的敏感反应,凸显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成果。 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市场变化下的动态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6.89关口,值得关注但不必惊慌。相比2015年“8·11”汇改前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化,以及当时国际空头对人民币的觊觎,本次外部市场带给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谓相对平稳。 去年这个时候,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也曾不断下跌。而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人民币开始升值,1月中旬人民币汇率开始稳升,购买美元做空人民币者,也因炒汇而浮亏。 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经过全球市场的多轮考验,既有来自美国、英国各种“灰犀牛”和“黑天鹅”以及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风险侵袭,也有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伴随问题,人民币汇率维持了基本稳定。究其根本,人民币汇率带给全球的稳定预期,基于中国经济的韧性。 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区间,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更健康。中国稳居全球第二个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这是中国经济抗压风险和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中国经济给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多年维持在30%以上,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引擎的积极作用,确保了人民币作为新兴全球货币的地位。 此外,中国也在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8·11”汇改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摆脱了单边升值模式,有弹性的双向浮动成为新常态,确立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锚机制”,人民币和美元挂钩的纽带被剪断。这是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成果,也使人民顺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新的全球储备货币。 随后,2016年年底中国继续扩充篮子货币种类,2017年5月引入逆周期因子,形成了“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新机制。去年,适应人民币汇率市场变化,央行更加灵活地通过外汇工具调整,确保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