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4-16
2019-04-16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一个脱贫县的致富“新经”

作者: ■程子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25

    贫困帽子摘掉了,致富的路该怎么走?怎样带领农民打造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渠道?如何才能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的黑龙江省望奎县,经过不懈的探索,找到了一条豁然开朗的新路。
    脱贫产业升级:
    “屯子菜”抢滩长三角
    备春耕时节,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前惠五村一片繁忙景象。黑龙江省委统战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辉找到村党总支书记宋玉军,商量赶快把油豆角和树莓冷藏加工项目建立起来。这个投资600多万元的扶贫项目,是村里扶贫产业升级的“大动作”。由于这几年扶贫项目抓得准,农民自种的“屯子菜”卖到了长三角。今年全村农民手握500吨豆角和树莓的订单,个个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
    在一个新的养牛场,场内清一色的黑牛,皮毛闪闪发亮。张辉说,畜牧扶贫产业也瞄向了高端市场,这些牛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安格斯肉牛,牛肉质量在国际市场也属上乘。
    乡党委书记朱子军介绍,覆盖全乡的9个扶贫产业项目,目前都在向着中高端市场进发。
    望奎县扶贫办副主任孔德宇介绍,县里在脱贫摘帽后,制定了脱贫攻坚巩固再提升方案,产业扶贫仍为主线,农产品精深加工等6条产业链将全部升级,打造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
    利益联结机制升级:
“大河”“小河”水都要满
    宋玉军介绍,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或企业,产权大多归村集体,村集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项目所挣利润的30%留给村集体,70%给贫困户分红。只要产业存续发展,贫困户就会一直拿到分红。
    朱子军说,贫困户多属于老弱病残,即使有了扶贫产业,他们也无力经营或不会经营,这就需要有个强有力的组织或集体把这个产业经营好。现在多个村采取了扶贫产业归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给贫困户分红的形式经营,这样既灌满了贫困户这条“小河”,也灌满了集体这条“大河”,实现良性发展。
    张辉说,在贫困县脱贫后,扶贫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村集体没经营过产业,可在与龙头企业合作中学习和积累,也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把集体产业做大。厢白满族乡的村集体,就是从大庆市以及绥化市的品牌企业身上学到了市场化经验。
    继2018年之后,望奎县今年继续实施集体经济巩固再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集体产业项目。各扶贫部门引导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农机具入股的方式,积极推进“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产业项目+农户”“村集体+示范园区+农户”等发展模式,一面建立富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一面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发展模式升级:
“职业农民”享受企业文化
    时下正是紧张的备春耕时节,但望奎县先锋镇四段村贫困户齐德生却丝毫不用为种子化肥的事发愁。齐德生说,他是黑龙江省龙蛙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职业农民”——把12亩耕地流转给企业后,又从公司承包70亩耕地,自己只出种植技术和劳动力,就可以从企业获取三份收入:高于市场价的土地流转费、承包耕种费、公司分红,共有5万多元。这对于贫困户来说,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龙蛙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说,企业从2014年开始,就在先锋镇与贫困户和农民一起发展,一亩地带动农民增收533元,目前已带动200多贫困户脱贫,这一片区的农民每年可增收2600万元。
    望奎县委书记单伟红说,建立良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他们思想在不断转变,获得感越来越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