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4-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智慧城市”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
|
作者:
■郑荣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18 |
|
|
|
|
|
|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结构,代表了各个行业的领先技术与服务水平,涵盖政务、经济、文化、农业、健康、环境等各领域的服务与产业。从产业属性来看,从第一产业农畜牧到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再到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 “智慧城市”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智慧城市”的最大优势是纠正了产业结构失衡,重组了城市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比如从早上的第一杯牛奶开始,现代农业的产业流程便形成了一张不可篡改的图谱。从可追溯性的奶源基地到科学饲养管理,从现代物流到便捷的终端销售,都与“智慧城市”产业相关。“智慧城市”倒逼智慧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各行各业刺激高效的城市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就像一篇散文,无论结构有多么庞大,内容有多么复杂,但“形散而神不散”,对产业的要求必须符合健康、高效、稳定、创新的可持续性特征。 “智慧城市”引导下的产业发展具有物联网、LTE为基础的信息化功能,集合新材料、新制造、新技术等特点,孵化出社会各领域的产品与服务。“智慧城市”推动下的经济是一个相互依存度较高的产业链,从培育、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等各环节都能实现监控与互动机制。由于生产率与生产质量的提高,释放了消费市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排除寡头为了利益恶意操纵数据与市场,在大数据监控下的城市消费在理论上能实现供需结构平衡。“智慧城市”通过各项数据的运算处理,可以评估出城市的承载能力与产业的需求空间,使得产业发展与城市承载实现科学的均衡。 在资源共享、供需互利的环境下,“智慧城市”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其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智慧城市”由于高标准的要求,对传统产业的接入有较高的门槛,所以倒逼传统产业为了生存而进行改造。中国企业的变革从来都是被动型的,这与传统的文化有关。中国企业从粗放式的加工向智能化转型绕不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生产技术等门槛。在传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由于沉没成本的影响,变革与创新动力都是不足的。但是“智慧城市”出现以后,无论是对产品需求还是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企业盈利的两极分化,一种是低成本、大流量的企业能借助“长尾理论”实现盈利;另一种是高技术、高收益的企业借助创新能力实现利润。也就是说,“智慧城市”让“穷人”与“富人”都能赚到钱,而唯独不让“懒人”赚钱。所以,那些对传统路径严重依赖与低端复制的企业必将会被淘汰。在智慧经济的刺激下,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组织行为、产品定位、创新机制都会发生改变,促使传统企业抛弃短期利益而追求长远的利益与优势。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会依据“智慧城市”的消费特点进行升级与换代。首先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组织管理进行变革,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在组织管理变革中管理的层级越来越扁平化,产品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资金的使用周转率越来越高,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减少成本,创造利润;其次是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智慧城市”对应的是智慧产业,缺乏智慧的产业无论在成本控制还是市场占有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再则,“智慧城市”的多元化消费市场促使传统企业跨界发展。当前的消费市场每一秒都在变化,产品本身已经突破了市场边界与应用边界。比如说保温杯加一个小马达就变成便携式榨汁机;比如说把一些小动物放在一个情景空间,就变成迷你动物园等等,都是在特殊的需求背景下形成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被称为“新物种”。 其二是新兴产业的跨界延伸。“智慧城市”由于“智慧”的特别属性,整合了城市运营系统中的核心信息,让健康、教育、环保、安全、服务、消费、贸易等活动对各种需求作出了响应。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学校、智慧企业、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领域做出有益探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清楚地意识到“智慧城市”对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拉动价值,因此也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智慧城市”带动的智慧产业出现了跨界的现象,因此拓宽了产业渠道,增加了产业的发展机会与新的经济贡献值。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不同项目融合在统一的平台,互联互通,减少各种资源投入与消耗,使得原本各自为战,各自分割的资源与信息实现了整合共享,效益最大化,市场配置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智慧城市”促进产业发展体现在各行各业,而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五大要素。 第一要素,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依托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城市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在这其中,5G代表的是“速度”;云计算代表的是“精度”;物联网代表的是“广度”,大数据代表的是“高度”。通过各要素的整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 第二要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物,集合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实现经济价值。在公共管理领域,城市管理协同、智慧生态协同、智能交通协同、智能医疗协同释放了医疗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环保产业等众多产业经济的价值。每个产业所带来的产业链将不断衍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网上下单,线下自动配货的人工智能模式,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购物的便利与乐趣。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正以爆发式的速度在增长。 第三要素,制造技术。如果说前面两大要素是虚拟的,那么制造技术便是支撑虚拟价值转化的基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以领跑者的速度一直引领制造技术的变革。5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将颠覆众多行业,比如智能化设备的芯片革命,机械处理器跟不上更新速度,就会被彻底抛弃,诺基亚、摩托罗拉就是被淘汰范例。未来的制造业在高速的物联网时代将赋予“智慧”的特征,精细化生产必将催生精细化设备。高性能的机器人从力量型向智慧型转移,3D打印、量子科技将成为制造业的领跑者。当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制造业实际上是知识经济的整合体现,一个机器人的诞生需要成千上万个专利与技术的配套,无论是生产优质的螺帽,还是生产耐高温的芯片都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精尖技术。 第四要素,材料技术。“智慧城市”对产品的需求因为环境与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城市病”促使人类对文明进程进行反思,激发了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变的动力。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引导,而自然环境则需要替代材料与工具来实现改造。当前在交通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将逐步实现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同样,各产业也在寻找低能耗的技术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而技术的核心便是材料的革命,石墨烯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将成为智能化产业的重要驱动力。 第五要素,生命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一部分,所有的“智慧”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没有比人类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所有要素都围绕着人类生命与质量而存在。在现代化医疗中,各种设备层出不穷,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帮助,也为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基于数据化红利与技术的革命,一项更庞大的健康产业正慢慢崛起。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让人类看到了生命的新希望,也带动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万亿级产业。生物信息、细胞生物、基因工程、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人类微生物组、免疫细胞、干细胞、生物能量、生物制药、抗体工程、细胞免疫疗法、遗传学、酶与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 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正在快速的研发与转化中,谁都希望在这一产业中抢占先机。 假设一个城市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中,城市产业技术分为A、B、C逐步向上层级;经济增长能力?同样分为A、B、C逐步增长进度。J、b是技术提升后对智慧产业的影响因子;s、i为技术滞后下对智慧产业的影响因子。为了证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必须考虑不同技术层级的影响。技术层级越高,对智慧产业影响因子的促进能力就越强,同样经济增长能力就越强。反之,技术层级越低,对智慧产业影响因子的促进能力就越弱,经济增长能力就越差。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是以知识为生产力,以智慧产业为推动引擎,所以,产业的发展不能坐等“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是要敬畏科学,尊重知识。因为知识是衡量“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标准,所有的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与服务业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机会主义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将逐步被取代。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