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4-03
2019-04-03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创新社会扶贫的模式和机制

作者: ■黄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7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省之力推进扶贫攻坚,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4.3%,减贫人数为全国最多,创造了脱贫攻坚“省级样板”。其中,社会扶贫作为政府、市场、社会新“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作了重要贡献。为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要继续发挥好社会扶贫的作用,更加聚焦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社会扶贫方式,织密社会扶贫网,形成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以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助力脱贫攻坚。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实施“新乡贤”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计划,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退休干部职工、教师、医生、专家学者等返乡下乡,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担任志愿者等方式回馈故里,开展多种形式的“返乡创业”产业扶贫工程,支持家乡脱贫发展和乡村振兴。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贫困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或闲置农房院落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电商、农村物流等乡村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建立健全乡贤回归的创业、安居等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资本等城市资源流向乡村。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把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培育作为社会扶贫的重点,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村”活动,引导和鼓励省内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大结对帮扶贫困县、贫困村力度,培育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家禽等生态产业,加大对贫困村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销、创立品牌等支持力度,着力帮助贫困村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多渠道建立旅游与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为重点,积极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提升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困难群体关爱等。鼓励引导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挂帮、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办企业或带薪离岗创业,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志愿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围绕教育培训、劳务输出、农产品产销对接等重点领域,创新协作模式,强化对口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城市的结对帮扶,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把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的基本技能作为扶持重点,培训培育一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完善贫困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完善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态,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交易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等分配方式,通过股份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农民利益。帮助贫困村集体企业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从“能人经济”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型,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持续力。创新消费扶贫机制,通过购买和消费来自贫困村、贫困农户的产品与服务,促进贫困主体增收脱贫。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