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4-02
2019-04-0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莫把历史文化名城当摇钱树

作者: ■黄琳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54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山东聊城市、山西大同市、河南洛阳市、陕西韩城市、黑龙江哈尔滨市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两部门评估检查发现,上述5城存在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拆真建假、破坏古城山水环境格局等问题,导致历史文化遗存被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两部门就因同样原因,对山东聊城市等8县市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请示国务院将其列入濒危名单”。整改情况如何,不见有关部门通报,但从这次通报的情况来看,至少山东聊城这6年没有认真整改,甚至可能变本加厉。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而破坏历史文化遗存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大量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的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重经济增长轻历史文化保护;一些官员自身也缺乏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文化修养不足,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好看政绩。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指出,在全国1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有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一些地方政府重申报轻保护,把这个金招牌当作摇钱树,大搞商业开发。比如山东聊城,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赚钱,只采纳他领衔编制的《聊城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的部分内容,不是对古城建筑原样原修,而是大片拆除老街区,同时新建仿古宅院,失去了原来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力,导致一些地方官员有恃无恐,缺乏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敬畏之心。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然而,笔者从未听说哪个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文化名城被撤销称号,也从未在媒体看过某地官员因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而被处分的报道。“历史文化名城”不应当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终身荣誉,对那些地方政府保护不力、已受到严重破坏、名不符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应当坚决撤销其称号,以儆效尤。对那些为了一时经济增长,大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不听专家意见和群众呼声、不顾文物保护法规、肆意破坏城乡历史文脉的地方官员,也应当坚决予以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那些以发展为借口毁坏历史文化的行为,保护好中华文化基因。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赖以保持其独特风貌和独特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基础贵是不可再生性的代价也没法恢复原样痛下决心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将愧对先人文化遗产两部门已提出的城市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回严厉了一些5个城市能否按时认真整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