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3-20
2019-03-20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黄小平:养蜂人的农业梦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 见习记者冒贻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911

    15岁,他走出这片土地。追赶蜜蜂的脚步,踏着春风,他走过大江南北。30岁,他回到这片土地。拿出所有的积蓄一搏,仅仅两年,他的木器厂就做到全国第一的规模。36岁,他耕耘这片土地。他的企业因率先实现股份制而充满动能,他的常发柴油机从常州武进驶向中国的田野,直至驶往全世界60多个国家。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再次凝视这片土地,眼中依旧充满热望、梦想依然在田野上飘荡……
    他,是江苏常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平。从昔日养蜂人,到今朝实业家,不变的是勤劳、专注以及他对田园的眷恋。
三创“第一”,采得百花蜜的养蜂人
    黄小平说:“我们这代人创业者,是经历最丰富的一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这代人人生的转折点,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给了我们先富起来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创办如今的江苏常发集团。”
    1958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1973年,考入高中的黄小平却被迫辍学。彼时,武进区礼嘉镇的养蜂人闻名全国,黄小平便跟着大哥养蜜蜂,对外声称自己已是16岁。“养蜂人四海为家,风餐露宿。哪儿花开,我们就出现在哪儿,安营扎寨。”少年的这段艰苦的经历,磨练了黄小平的意志,也开拓了他的视野。
    放蜂期间,黄小平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时,20岁的黄小平已经成为礼嘉第十养蜂场场长。“当时东北安图县土产公司的经理来收购蜂蜜,我借他的资金把养蜂人的蜂蜜收集起来再卖给他,我赚了5%的差价。这是我的第一桩生意。”
    然而,黄小平还有了新的发现--江苏造房需要大量木材,但是本地又不生产木材。走南闯北,他明白南北地域不同,木材存在着较大的差价。他决定试水木材贸易,他跑到云南、广西采购木材,贩卖到江苏。这让他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黄小平没有满足于贸易。1988年,黄小平拿出所有的积蓄--5万元,创办了礼嘉镇的第一家工厂--建东木器厂。建东木器厂创建初期给常州柴油机厂、武汉柴油机厂这些机械企业做木质包装箱,在黄小平悉心经营下,1990年,建东木器厂的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短短两年多,规模就做到了常州地区第一。
    这不是黄小平的最后的一个“第一”。1990年,在保证木器厂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黄小平又创办了一家焊管厂。建厂初期,主要为常州蒸发器厂做配套,供应冰箱蒸发器的接头。黄小平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视,两年时间,蒸发器接头的产值成为全国第一。
    但黄小平对此仍不满足,尽管市场运作良好,但他很快意识到市场容量上限的问题。“当时全国的冰箱产量在500万台左右,一根接头卖6、7元,整个市场容量算起来其实也只有3000万元左右,转型势在必行。”给常州蒸发器厂供货的经历,让他接触到蒸发器的生产流程,“我感觉生产技术也不复杂”。彼时,常州蒸发器厂的管理却不尽如意。“我认定,我自己能干得更好。”
    1991年,黄小平创办武进市南方制冷器材厂,开始上马蒸发器。经过2年的摸索和技术改造,1993年,蒸发器厂的全年产值达到近7亿元,位居同行业全国第一。
    三次跨界、三个第一,可谓“弹无虚发”。黄小平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打敢拼的闯劲,让武进、让单一领域的中国市场认识了他。对他这只勤劳的“蜜蜂”而言,每一次新的创业经历都是宝贵的花蜜,让它的创业经历绽放出新的活力与滋味。
一发破的,创新领先时代的管理者
    回首创业之路,黄小平感慨万千:“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从一诞生就处在市场的风口浪尖。那时我就深切地体会到,唯有创新才能成功,是‘创新’,为常发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黄小平口中的“那时”指的是1993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黄小平意识到“红帽子”(企业挂靠在企集体名下)的模式,产权不明晰,对企业未来发展存在严重的隐患。经过和村委会沟通协商,1994年,黄小平开始实行企业股份制。当时企业的资产有8000万,利润有3000万,黄小平决定把股本缩小到3000万。“当年,十几位骨干每人投了有30万左右。”为了尽可能让员工骨干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黄小平“把私人的钱存入到银行,以便银行给他们贷款。”当年,厂子的分红是利润达到50%,“骨干员工2年时间就把贷款还上了,但是股份还是实实在在地在他们手里,直到现在。”
    摘掉“红帽子”,创造性地在团队内实行企业股份制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为黄小平未来的创业稳住了军心。也为此后2001年常发集团的成立铺平了道路,注入了抓管理、重创新的基因。
    1996年,黄小平遭遇发展天花板。蒸发器厂的市场完全依赖于冰箱,当时国内的消费水平对冰箱需求有限,黄小平预估,企业最多每年只能做到10亿元的产值。因为木器厂给常州柴油机厂供应包装箱,启发了黄小平生产柴油机的想法。当年,黄小平投入1500万资金采购设备,准备上马柴油机。“那个时候,我们蒸发器厂一年利润3000万,我有这个底气。”
    到了1997年柴油机全国订货会上,黄小平的单缸柴油机样品展出后引起了轰动。不管是外观还是技术指标,比起当时的国内龙头柴油机厂的产品毫不逊色。黄小平说,样品展出的那天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历历在目,“从早上到晚上都是经销商在订货,我们吃饭都来不及,一天的订货量达到20万台,甚至超出了我们全年的产能。”
    到了2000年,黄小平企业的柴油机产量达到了100多万台,再次登顶全国第一。2001年黄小平整合木器厂、焊管厂、制冷器材厂和柴油机厂,成立了现在的江苏常发集团。2005年常发开始涉足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
    这是黄小平的第五次创业了。回忆这段经历,他说:“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零配件是永远做不大的。常发要做终端产品,做突破创新的科技产品,服务整个中国的农业。这是我对常发长远的定位。”
    常发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从来“毫不吝啬”。为保持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以上;陆续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新配置了多条科技型生产线、装配线、测试线、烤漆线,并初步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相继投入1亿多元资金。
    从2001年开始,常发集团相继组建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常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黄小平介绍,在常发研究院的团队里,实习期员工的月工资都要超过1万元——“用一流的员工、一流的技术,生产一流的产品,就这么简单。”
    每个月,集团都会召开一次“创新会议”,“我特别喜欢倾听年轻人的想法,与他们探讨,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意见。人要想不落伍,就应当不断否定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有舍有得,坚守制造业的企业家
    “常发从一开始就是白手起家,直到现在,从未收购过一个国企,是地地道道做实业的民营企业。”黄小平如是说。
    这样的一家企业,少了一些“捷径”,却也因此多了一份沉淀,一种温度。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企业家,作为国家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当国家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忘记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一路走来,从早年间的帮助困难乡亲、改变村容村貌,到支援抢险救灾、拥军优属、捐资助学等社会各类公益事业,黄小平与他的常发集团,一路传递着慈善的薪火。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常发集团2003年曾经尝试涉足房地产。回首这段经历,他感慨:“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一家企业不应该做房地产。如果把大量的精力、资金、资源都投入到地产之中,势必对制造业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把制造业转型升级赚的辛苦钱全投入到一块地上面去,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规划。我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常发集团从2011年开始止步房地产事业,全身心投入农机制造业。
    “农机装备在西方国家仍然是非常重视的产业,美国有很多种制造业技术转让,但农机装备制造业并不在其内,国内农机装备高端领域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我花了3年的时间,在国际上考察了和我们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优点,学习它的组织架构、人才培训、计划、营销等等。”这么做的出发点是:“我把制造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看,绝对不能单纯为了赚钱。我把制造业当成一种信念,我告诉自己,把产品做好,和国外一流行业来竞争,进而超越他们。”
    “常发的目标就是要和他们竞争,打破垄断,做中国农业的发动机。”黄小平的目标在202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在不久的将来,让常发农装进入全球行业前五名,成为全球一流的现代农业装备企业和农装知名品牌。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是基于对常发农装整体水平的综合评判。“经过长期的积淀,我们与世界级巨头企业的差距,已经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完全具备了参与全球农装领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条件。”
    企业家的最高使命是做强企业。在实际行动中,黄小平也在践行他的使命。“因为前几年‘农机下乡’提前释放市场需求,去年国内拖拉机市场下滑了30%,但是常发逆势增涨了20%”,据黄小平估测,今年,有些农机品类可能要下滑到40%,但常发仍然预计增涨30%。目前,常发农装已整装待发,筹备在泰国、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工厂,10%的产品远销欧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几年,我们目标是每年上涨35%。用三年时间,先达到国内第一。”用最优的中国农机,开垦出最美中国农村面貌--马达的“哒哒”声入梦四十余载,这首悠长的田园牧歌,他一直挚爱。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