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3-07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合力创造亲清政商关系新境界 |
|
作者:
■傅春荣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29 |
|
|
|
|
|
|
“现在中央部委对民营企业的态度真是大有改变,这个必须点赞。”2019年两会期间,从广东远道而来的一位企业家代表,见到本报记者的第一个感慨竟然如此,而两年前同样在北京见到他的时候,他直抱怨:“你们北京人真牛,今天我去一个部委办事,让我整整等了一下午,腿都肿了……”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过去很多企业家对于政府部门的印象,随着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营企业发展“毫不动摇”的支持,不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各地党政机关,“门”不再难进,“脸”也好看了,但说到“事难办”这一点,却仍然是因地而异,苦乐不一。 这也难怪。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商关系不正常,造成了好像要“好办事”就必须走“官商勾结”的路子,这让很多渴求发展的企业家苦不堪言,也让很多一心干事的官员十分困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政商关系不断向健康、积极、和谐的方面发展。2016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可以说抓住了政商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对于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政商关系从“亲而不清”变成“清而不亲”,从“勾肩搭背”变成“背靠着背”,政府官员直接到企业调研、推进工作的情况明显减少,与企业家也基本不怎么联系,一些基层干部甚至对企业“敬而远之”。一方面,很多政府机关失去了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变得不再也不愿担当,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企业进退两难,只能干着急。这样的极端现象,是非常态的,危害性极大。 那么,在政商交往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平衡“亲”“清”、不失偏颇呢? 首先,“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应该成为政府的“初心”。民营经济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中央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和坚定,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党政一把手,必须做到时刻与中央对表,真正重视起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务必认识到,政府为企业服务,最终意义上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公众服务、为人民服务。 其次,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近几年来,各地方各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新形式主义”问题,要使中央的精神上令下达,让政策掷地有声,就必须引入考核和问责制度。 现在有不少地方已经将民营经济发展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企业家的评价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甚至把听取企业家意见作为干部任职考察的重要环节,把企业满意度作为实施奖惩的重要标准。记者在贵州省独山县采访时注意到,《独山县民营经济发展考核实施方案》给该县工商联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大大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和信心。一个西部的小县城尚有如此创新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相信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只要真正“走心”,必然能更出实招、更用实策、更见实效。 实际上,“亲”与“清”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真诚相“亲”——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中保持坦荡真诚,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民营企业家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如此才能激浊扬“清”,气正风“清”,这样的“清”才是真“清”,企业家自然也就会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进一步处理好亲清政商关系,既“亲”且“清”,真正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心声,助力民营企业攻坚克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