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2-13
2019-02-13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春节餐桌上的“经济话题”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54
    春节,走亲戚,吃团圆饭,最多的故事就在餐桌上。餐桌上百谈不厌的话题,往往成为记者洞察当地风情的一面镜子。
    大年初二,平日里难得一聚的亲友,借着春节回沈阳探亲,齐聚在表弟老虎家。饭桌上,大家除了唠闲嗑,谈的最多的就是关于“振兴东北”的话题,大家彼此分享各自感受,甚至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几个小时下来,记者发现,过去几年里,从未有一个时期,像今年这样,让身处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亲友,如此关心经济冷暖。
    生活在沈阳本地的叔叔老侯,最关心的是“东北振兴”的话题。因为他发现,自己家门口的几家海鲜大酒楼,过去一到饭点,门庭若市,排队少说也需几个小时,现在却见不到人。
    有着这样感受的,并非只有老侯一人。去年8月份,已在北京定居的表弟时峰,出差回沈阳时,曾和几位同事在一家烤肉店聚会,春节回乡本想再去一次,却发现时隔半年,这家口碑和评价都较高的餐馆,早已改头换面。“沈阳餐饮业实在更迭的太快”。时峰感叹地说。
    民以食为天,通常餐饮业是最不受市场经济影响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在老侯看来,“除了餐饮市场成本上升、竞争激烈,新的餐饮潮流不断涌现等这些因素外,也因为整个东北经济形势不好,收入不稳定,老百姓不愿去消费”。
    比起哥哥们的焦虑,今年读大二的老虎,颇为自信笃定,因为他早已规划好自己的下一步路——考研,然后去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发展。
    不愿留在家乡,而是选择“往外跑”,似
乎已成为像老虎这样的年轻大学生的首选。近些年来,东北的年轻人大量出走,更是成为一种现象。“其实我们也很热爱家乡,也想建设家乡,但东北好企业太少,沈阳就更少了,企业少,就业机会自然不多”,老虎的话道出了不少东北年轻人的心声。
    对于老虎的打算,他的父母颇感欣慰。对于东北振兴的愿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峰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随着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的落实落地,政策‘大礼包’势必不可少,但东北的经济能否再次腾飞,也寄希望政府部门的思想更加开放,营商环境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更加高效,从而吸引优质的民营企业进入东北。这样,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愿意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
    说到此,大家不约而同举杯。因为东北振兴是餐桌上老老少少共同的期盼。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