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2-12
2019-02-12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八台缝纫机去哪了

作者: ■刘菁高皓亮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02

    不久前,在农历小年前一天的傍晚,老刘照旧骑上那辆摩托车出门。这天比平时骑得更快一些,小年到了,得尽快把工钱给贫困户送去。
    老刘的摩托车只在村里跑,最远的路程单趟也不过十几分钟。就这么跑,2017年买的摩托车,里程表已显示3.3万公里。
    老刘大名刘春华,家住江西瑞金市日东乡贡潭村,曾在福建的服装厂务工多年。前些年老刘回村办起了服装车间,为原务工企业代理来料加工。
    车间规模不大,就是三间屋子加上十四台缝纫机,但村里留守的女人都愿意在家门口打零工。可这两年,老刘的车间只剩下六台缝纫机,还有八台去哪了?
    2017年8月,日东乡党委书记谢理平找到刘春华商量:“老刘,你看能不能把缝纫机放到那几户走动不方便的贫困户家里去,给他们找点活干?”贡潭村有个贫困户家中有重病的老人孩子随时要人看护,还有几个贫困户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他们的脱贫是个难题。
    都是乡亲的困难,老刘也没迟疑,立马把缝纫机送到了本村贫困户家里。这一送,可给老刘添了几年的“麻烦”。先天残疾的兰满秀看着缝纫机面露难色:“一大捆布我拖不回来,衣服做好了我也送不过去……”
    老刘想也没想,爽快地答道:“我每天给你送,晚上再来收,骑个摩托快得很!”
    从此,老刘每天一大早骑上摩托车把裁剪好的布料送到八户贫困户家中,天黑了再逐户上门取回做好的衣服。摩托车成了往返于车间和贫困户家的“通勤车”。村里虽然新修好了水泥路,但老刘跑了两年的摩托车,轮胎已经磨得看不见齿纹了。
    兰满秀上个月计件工资近八百元,赚得不多,但她是老刘最关照的。兰满秀因为驼背,老刘特地把她踩缝纫机的座椅垫得高一些,以便她双手够得着台面。兰满秀的丈夫也是残疾人,在外务工。夫妻俩辛勤努力,加上政府各种保障和帮扶,已经脱贫。
    温冬梅家距离车间只有两公里,但老刘一样给她收送布料衣服。3年前,温冬梅上小学的儿子患上重病,在外务工的两口子不得不回家照顾孩子,家里也因此成了贫困户。
    看到温冬梅每天照顾孩子不能离身,老刘连工资都给她送上门。赶在小年前,老刘送来了温冬梅去年12月以来的工资:做水洗迷彩里布677件,每件2.6元;机行棉736件,每件3.4元,共计4262.6元。
    “太阳下山,门口响起摩托车声,我就知道好日子在前头!”温冬梅既感谢老刘,又为要辛苦他天天跑而过意不去。去年她空闲时缝制衣服赚了两万元钱,丈夫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务工,每天能赚一百元钱,全家顺利脱了贫。如今儿子的病情已经稳定,尽管每天还要吃药,但药费基本都能报销。
    邻村贫困户唐娟英算是送货最远的一家。乡里提出要老刘再兼顾邻村两户贫困户时,老刘拍拍摩托车说:“没问题!我多跑两趟!”
    靠着办服装车间,老刘把女儿送进了大学,读高三的儿子也成绩优异。老刘很有一番“雄心”:过了春节再买几台电脑版缝纫机,这样大伙都能再多挣些钱。
    “农时在田间务农,闲日在扶贫车间务工”,这已成为赣南山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渠道之一。瑞金市副市长宋平荣介绍,在瑞金,像老刘这样的乡村扶贫车间共有8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738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