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1-30
2019-01-30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李飚:勇做民营航空业的先行者

作者: ■本报记者陈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464
    “未来的海特,将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深化军民融合,为推动科技进步、社会进步贡献新的力量。我们肩负新责再出发,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是李飚不平凡的一年。
    从荣获“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及“中国民营经济40年风云人物”,到作为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中的40名民营企业家之一,再到荣获“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及“成都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无一不说明了这种“不平凡”。
    让我们走进海特集团,走近李飚,了解这位“不平凡”的海特集团董事长。
    父子携手创业
    外界普遍认为,海特集团的前身是李飚的父亲李再春于1991年筹集创立的。后来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把董事长职位交给了李飚,也就是民营企业常有的那种“父亲创业,儿子接班”模式。
    其实不然,海特是当年父子携手共同创立的。
    1986年,为了捧上“铁饭碗”,尚在空军某航空工程学校学习的15岁的李飚中断学业,参加空军某厂招考,但是,最终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合同制工人(“瓦饭碗”),并且专业也不对口。当时父亲李再春也在这家工厂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三年合同期满,李飚辞职了。他不甘心一辈子在工厂当一名工人。之后,他拼命读书,函授、自考、夜校,只要能上的都去上。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尝试着学做生意,航空器材、建设有线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家用电器等等,他都涉足过。
    当“下海”热潮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涌动的时候,李飚的父亲李再春早在1983年就当起了“星期天工程师”在外兼职。1986年,一家名为“成都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民营机构应运而生,李再春是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们就开始研究并制造全数字式检测设备、飞机VHF天线国产替代、各种放大器、滤波器、功能板卡等等,只要是市场需要的都干。李飚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承担采购电子元器件、联系客户等工作。
    1991年,充满创业激情的李飚鼓动父亲:干脆我们自己成立一家公司!一向行事稳重的父亲被打动了,于是,一个投资1万元、挂靠在某国营单位、经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1992年10月21日)、戴着“红帽子”的四川海特高新技术公司成立了,他们正式做起了航空检测设备研究制造和航空机载电子部附件维修业务。2000年8月经过资产重组与明晰产权,海特更名为四川海特高新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航修业务第一个彻底转换经营体制的民营企业。
    李飚坦陈,当年选择创业,就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挣钱,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李飚的父母都来自农村,他们虽然都读了书,成为了工薪阶层的一员,但其他家庭成员还都在农村,需要他们的接济。
    创业的艰辛无需多说,父亲负责公司的管理与技术工作,李飚则包揽了销售、采购、后勤等工作。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成都几个电子市场奔忙,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电子元件要求极高,比如一个电阻,其精度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4位数,往往要在上千支电阻里面才能找到一支。工作的繁忙让他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因此患上了胃病,有一次胃痛得从自行车上滚下来,蜷缩在路边农田里,过了好久才缓过来,又继续赶路。这一切的艰辛,刚20岁出头的李飚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勇敢跨入航空业
    李飚认为,海特的成功,得益于当初勇敢地跨入了航空电子维修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西方的长期封锁,民用航空业都还仍旧是两头在外,从国外采购飞机,航空公司的运行一直依靠国外保障,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由于国外原厂技术垄断,维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遇到质量问题索赔困难,尤其是动辄要三到五个月的维修周期,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当时,李再春父子就毅然带领海特进入这个高门槛的行业。经过种种艰苦努力,海特公司终于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术通过了严格的资质考核,获得了国家民航局西南管理局颁发的维修许可证,并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经营状况也一天天好起来。
    1994年,有人向国家民航总局告了海特公司一状,说“成都有家民营企业胆大包天,竟然搞起了飞机维修……”告状信引起了国家民航局的高度重视,派出时任适航司司长吴湘茹前来查看。吴湘茹仔细考察了海特之后给的结论却让人大感意外,她说:“本来打算看你们不行就马上关你们的门,没想到你们干得这么好!我们国家的民航事业很需要你们这种敢闯敢干的航空科技型企业,你们为我们的航空公司解决了实际问题!”吴司长回去以后向民航总局进行汇报,海特模式得到了肯定。并且后来吴司长在很多场合都宣传和表扬海特,一时间带动了全国一大批民营航空维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198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工业自动化控制本科专业的李刚,也加入了海特的创业队伍,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协助父亲与哥哥,一家人同心,其利断金,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将公司推向更高层级。
    然而,1998年海特公司内部遭遇了一次源自经营理念不同的重大危机:李飚和父亲认为民营维修业刚起步,需要发展壮大,不然就要被包括国外厂家在内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由于航空产业的发展门槛和投资很高,需要再投入引进设施设备,扩大能力;而公司另一部分人则安于现状、惧怕风险,要求把利润分掉。在利益面前,曾经的师徒也翻脸了。按理说公司出资人是李再春父子,其他人无权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但由于公司成立之时《公司法》尚未出台,没有相应的法律去约束。当时闹得很厉害,有些人甚至还动用了政府部门的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运营和员工队伍的稳定。为了防止负面影响扩大,无奈之下,李再春父子只好妥协,就把当时公司账面的用于发展的现金全部分光了。
    没有了资金,公司到了崩溃的边缘。怎么办?李飚和父亲不甘心让公司就这样垮掉,他们下狠心把家里所有能抵押的财产都抵押给了银行,获得的贷款全部投入到公司运转中,终于让公司逐渐恢复了生机。
    回忆这段往事,李飚深有感触地说:“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困难,有时危机就在一刹那间降临,使你感到难以承受,万般无奈。但这时候你一定要忍受住煎熬,熬过来,你才能继续往前走。”
    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海特的事业渐渐驶入了快车道。从单一的机载电子设备测试与维修,逐步扩展到机载机械设备的测试和维修、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制等领域,甚至开展了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大修、翻修业务。
    2004年7月21日,海特高新在中小板上市,募集资金2.64亿。海特高新也成为我国航空维修业首家实现上市的企业,被称为“航空维修第一股”。
    坚持创新发展
    20多年来,创新一直是海特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着海特不断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海特的一切。
    李飚常说,海特是在很多人的怀疑、甚至是嘲笑声中成长起来的。“当初我们进入航空业的时候被别人嘲笑,说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可以去干航空?我们要上市,别人也在嘲笑,说我们异想天开。后来我们去做发动机的时候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们做的飞机大修、飞机改装、直升机大修,搞航空研发、飞行模拟机研发制造等等,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但是我们就是迎着怀疑和嘲笑去努力进取。事实证明,这些事情最终都干成了。要敢于挑战,海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挑战史。”
    2014年,海特旗下的亚美动力技术公司和李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他们在某一型号的飞机发动机工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个怎样的一等奖?
    李飚说,这个一等奖得来可不简单,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他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曾向时任某总部机关装备部副局长的一位领导汇报发动机大修的情况,这位副局长开始不相信,你们一家民营企业怎么能搞航空发动机大修呢?不过对此他倒产生了兴趣,亲自到海特来一探究竟。看了海特的设备、技术、产品,他相信了,并且还鼓励李飚说:“你们这样的企业不要只局限于搞维修嘛,还可以争取做一些研发工作,可以努把力试一试。”
    这位副局长给了李飚一个激励,其实海特也早就瞄上了发动机里面的电子调节器,这是控制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相当于发动机的大脑。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了要求极高、研制难度极大的一个部件。
    李飚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研发团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去攻克这一难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反复试验,反复调试,有几次差点就要干不下去了,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取得了成功。
    “试飞成功之时,我们好多人都百感交集,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李飚说。
    坚持了8年,前后共投入1.5亿元经费搞这个项目,这是何等的不容易!或许这就是“海特之力”吧!
    不断领先的海特
    就这样,李飚带领着海特,跳跃着,奔跑着,创造着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2018年4月,海特高新6寸砷化镓芯片突破国外高端射频芯片的封锁,成为国家高端芯片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8年10月26日,成都双流海威华芯科技产业园,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的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这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项目,使四川具备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的生产能力,也具备了为新一代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提供核心芯片的能力。
    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由民企海特高新和央企中电科29所合资组建,是四川探索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的缩影。
    “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风险特别大。”李飚说,当时项目还处于研发阶段,生产线并未打通。“投进去可能打水漂,也可能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如果仅从商业利益考虑,投资太冒险。”
    李飚却决定接手。2017年1月,主营业务为飞机维修的海特高新,与中电科29所签约,毅然进军高端芯片研制领域,双方共同投资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项目,实现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民企控股。
    为什么修飞机的要跨界造芯片?“因为国家需要、行业需要、老百姓需要,未来的市场不可估量。”李飚说,我国的高端芯片大多向国外采购,而在大功率、长距离、大数据的传输方面,高端芯片不可或缺,在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广泛。
    目前,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已全线打通,突破了国外对中国高端射频芯片的封锁,成为国家高端芯片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8年11月,海特发布中国首架波音737-700客机改货机飞机。
    飞机客机改货机的设计、取证、改装施工属于飞机MRO(航空维修业)行业的尖端项目,目前全球仍只有波音、空客等原制造厂家和极少数的MRO企业拥有客机改货机的STC资质。作为中国著名的MRO企业,海特集团在成都和天津都建有飞机的整机大修和飞机加改装基地。随着全球货运市场的发展,在未来20年内将有约2000架的新增货机需求。尤其是在中国,伴随着中国经济和航空的高速发展,更具有广大的客机改货机市场。而B737NG作为目前全球最主流的机型,也是未来中型飞机客机改货机领域最大的机源。可以预见,海特将成为中国客机改货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到目前,海特已发展成为集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航空研发制造、航空工程、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空租赁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航空综合技术服务商。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防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众多荣誉,目前已拥有包括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知名航空公司在内的众多客户,并与波音、空客、庞巴迪、罗克韦尔柯林斯、巴航工业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除了带领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李飚还热衷于参加慈善活动,参与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向社会奉献爱心。
    他认为,慈善是人们依据基础道德和社会良知所做的一种选择,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李飚颇有感触的说:“慈善是奉献,不是生意。真正做慈善的人,是一个简朴的人,有一颗爱心、一颗善心。”
    此外,李飚还致力于带动更多民企加盟军民融合。
    “我们走在前面,也要带动更多的民企进行军民融合。”李飚介绍,海特集团于2014年12月发起并组建四川省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成为推动军民融合更广泛的平台。目前,商会已经发展了170多家实体企业,涵盖航空航天、IT电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石油能源、节能环保、农业科技、网络应用等高端科技装备行业。为扶持更多的会员企业,海特集团还发起成立川联科技装备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资金规模1.5亿元,主投民参军企业。
    壮大主营业务、拓展新领域、商会抱团、基金扶持,海特高新正在全方位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事业,走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征程上。
    对于未来,李飚对记者说还想创建一家民营运输航空公司、建一所航空院校、引进建立一条直升机的组装线,把航空发动机技术引进到民用……
    “未来的海特,将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深化军民融合,为推动科技进步、社会进步贡献新的力量。我们肩负新责再出发,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飚说。
    海特想发展的产业还很多,现在的李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一心想着“下海”挣钱的毛头小伙了。
    “人生是短暂的,让短暂的人生成就更大的事业,对国家、行业和老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是我最大的梦想。”李飚说过的一句话诠释了海特的发展与他个人成功的动力所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