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1-29
2019-01-29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国互联网公益的三大挑战

作者: ■陈一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76

    科技的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慈善公益来说也一样。互联网对公益范围的扩展和效率的提升作用已经显现,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涌现也为未来公益的进一步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
    然而,对于年轻的中国公益生态而言,大量的NGO/NPO尤其是中小型组织还面临较大的“技术鸿沟”,新科技的融入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二是技术人员缺乏。
    根据NGO2.0的报告,只有20%左右的被调NGO有专职的技术人员,大约60%的是兼职者或志愿者,剩下近20%没有任何技术人员支持。超过60%的被调NGO认为,缺少互联网专业人员是制约其利用互联网做公益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互联网公益未来的发展,第一个挑战就是商业激励和科技储备的缺乏,公益如何能快速、有效地融入新技术。
    信任的构建
    随着中国慈善公益监管的放开,越来越多的NGO/NPO正处于不断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公益参与者的增加将会不断丰富公益生态,也会使得生态变得更加复杂。要让复杂的公益生态健康发展,合理高效的互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当公益生态连接上互联网后,互联网本身低门槛、高效率的信息传播能力,也给这个复杂的生态带来了负面信息被快速放大的风险可能。比如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巨大冲击、罗尔事件对个人网络求助的放大和拷问等,都展现出了在没有合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科技破坏力的一面。
    可见,互联网公益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和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如何建立一套互信机制,使得多方的互动能够既快速又准确无误地完成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良性竞争的机制,推动行业整体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文化的沉淀
    虽然中国慈善公益自2008年以来获得了大发展,尤其互联网公益发展之迅速让全球瞩目,然而如果深入结构和人均情况看,中国的民间慈善公益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民间公益水平还较低,深层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公益文化,导致很多人还没形成稳定的公益意识和习惯。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CAF)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国民的捐赠意愿指数为14%,在全球13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8名,几乎垫底。
    与西方源自宗教形成的悠远公益文化有别,中国的现代公益并未继承太多本国宗教的因素,而对西方现代公益制度的引人又缺乏西方基督教为主的宗教基础,因此中国公益文化的形成目前还缺乏比较明确的信仰根基。
    本文摘自书籍《中国互联网公益》第十二章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