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1-04
2019-01-04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作者: ■本报记者王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125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党的十六大报告
    中国民营经济40年,如细流成川,继而化为浩浩江河。
    1978年,民营经济在中国刚刚萌芽,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人,私营经济几乎为零。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沧桑巨变。中国的个体私营业主,也由当初处于边缘地位的劳动者甚至充满争议的“剥削者”,变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受人尊敬的创业者、企业家,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回望这条迂回曲折、奔腾向前的河流,有若干转弯处。2001年的“七一讲话”,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因为这次讲话,民营企业家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身份认同。这个庞大的群体,从此真正找到了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激发起了蓬勃生长的力量。
    大河至此,渐趋壮阔,并呈现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瀚之势。
    身份认同的里程碑
    "企业家们说了很多,共同点是党和国家终于承认他们也是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有了做主人的感觉。"
    2001年,从全球来看,是颇不平静的一年,而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无论是北京申奥成功,还是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亦或是上海举办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都给中国经济加上了助推器。而此时,中国的民营经济正风起云涌。到2001年底,全国个体户为2423万户,私营企业达203万户,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3%。然而,与民营经济迅速成长所不同的是,私营企业主这一群体的身份定位却一直模糊不清;这一新生阶层,与党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没有明确说法。
    2000年2月和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先后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以数量众多的私营企业主为主体的社会新阶层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也就代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生产力。
    一年多后的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巨大变化。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七一讲话”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全国工商联之后组织了一次学习讨论会,平时事务繁忙的企业家们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开会。会场气氛非常热烈,话筒在他们手里不停地传递着,平时相当低调的企业家们很是激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厚义长期研究民营经济,他至今清晰地记得会议的情景:“企业家们说了很多,共同点是党和国家终于承认他们也是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有了做主人的感觉。”
    “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呢?”张厚义说,“20年间,这个阶层走完了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三个历史阶段,私营企业主有了新定位,这是身份认同的里程碑。”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七一讲话”发表的三年后,2004年12月24日,茅永红、于果、雷菊芳、尹明善、徐冠巨、李安民、张大中、王均瑶等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北京接受中央统战部等五部委的联合表彰,并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这是我国首次对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表彰,既是对民营企业家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们的巨大鼓舞,使他们更加感受到作为社会主人的价值。
    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贾庆林会见了大会全体代表,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要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
    当天受表彰的100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平均年龄55岁,其中中共党员占到41%,研究生以上学历占45.7%。其所在企业广泛分布于农业、工业、建筑、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其中大型企业占61%,中小型企业占32%,其它服务业占7%。年纳税额达到174.8亿元人民币,销售额3000多亿元人民币。同时,他们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7名,全国政协委员21名,占总人数的48%;还有10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0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反映出非公经济人士优秀建设者参选人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先进性和代表性。另外,这100家企业共有员工56.4万人,其中包括下岗工人13万多人;他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钱捐物达36.4亿元人民币。
    来之不易的“建设者”
    私营企业主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取得了同等身份地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001年的“七一讲话”,就像世纪之交的转折,有着非同凡响的“破冰”意义,蕴含着史诗般的价值。
    自从在“七一”讲话中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身份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开始了长袖善舞,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支持,对民营企业的定位与认同,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向更先进不断迈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四”讲话强调了“三个没有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强产权保护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重大文件;党的十九大上,“民营企业”一词和“两个健康”表述第一次被写入党代会厚重的政治词典中……
    梳理历史,颇为激荡,民营企业家身份定位的变化,更凸显了“七一讲话”的弥足珍贵。
    解放前后,他们被称为民族资本家。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五星红旗上的四颗小五角星中,就有一颗代表了民族资本家。
    建国之初,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把自己的资产献给国家。文革中,他们又受到巨大冲击。
    直到1979年1月,具有历史意义的“五老火锅宴”后,民族资本家们才“缓过劲”,重新出山。同年6月15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邓小平宣布:“我国的资本家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现在,他们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从此,资本家阶级不再存在,他们有了一个崭新的身份——“劳动者”。同时,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小业主作为劳动者也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
    薄弱的个体经济,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1979年底,个体户发展到31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一倍多。而到1980年,个体经济从业者增加到80.6万人,比1979年又翻了一番多。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再次指出,“个体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这一年,全国个体户达到261万户,从业人员320万,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三倍。
    改革开放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经济动力正在奔涌而来。一大批个体户、乡镇企业家、下海创业者迅速成长为私营企业主,并很快形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1988年4月,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确定;1992年,小平南巡,同年的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23名私营企业主首次当上全国政协委员。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已是今非昔比,但即便如此,私营企业主的身份依然不分明。作为“雇佣者”,作为“老板”,他们跟以前的民族资本家有什么不同?他们与党的关系,也远未厘清。
    其时,不少私营企业主既在经济上求发展,也在政治上求认同。很多私营企业主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有相当一批私营企业主原本就是共产党员。现在他们成了有产者,如何对他们进行身份定位,既是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和难题,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要。1991年7月6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要和过去的民族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是要像五十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多少解除了他们的疑虑,但如何确定他们的身份,依然没有破题。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身份被明确提出,过往的种种争议,都随之烟消云散。从此,私营企业主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取得了同等身份地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资本家”,更不是革命、改造的对象,而是社会主义的一份子,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鞭策的力量化为奋发的源泉。发轫于此,“BAT”(百度、阿里、腾讯)等在新经济领域开始书写传奇;实体经济领域,联想、华为、苏宁、沙钢、美的等开始与大型国企并驾齐驱,并逐步走向全球舞台。而数量庞大的众多中小民企,在就业、税收及中国经济增长中逐步占据越来越重的份量,直至几年后成为“半壁江山”。
    汇成一股中国力量
    "七一讲话"后,全国先后四次召开了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表彰大会,累计有400名左右个体经营者、民营企业家受到表彰。各省、市、自治区也进行了类似的表彰
    “守护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胸怀卓越追求,致力强国富民;服务改革大业,贡献智慧力量;践行法治理念,塑造良好形象。”四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来自于第四届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代表张建宏在表彰大会上宣读的《扎根中华热土,担当复兴使命》倡议书。
    2014年11月25日,第四届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崔根良、刘若鹏、刘振东等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向受到表彰的优秀建设者表示热烈祝贺,对他们展现的“优秀建设者”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嘱托。
    “七一讲话”后,中央统战部联合其他部委先后四次举行了全国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表彰大会,累计有400名左右个体经营者、民营企业家相继得到表彰。各省、市、自治区随后也进行了类似的表彰。他们中,很多人还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商联主席、商会会长等。
    伟大的事业呼唤优秀的建设者。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得益者、直接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他们也在不断地塑造一种全新形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发展责任、社会责任,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并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文明等方面最富活力的推动力量。
    2000年,创下220亿销售额的华为,盈利居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之首,但华为总裁任正非仍然选择居安思危。2001年冬天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在民营企业界产生广泛影响,代表着华为追求企业更“卓越”的发展。如今,很多曾与其比肩的设备供应商消失了,包括巨头朗讯、阿尔卡特等也被合并重组,华为却依然傲立潮头。
    2001年,几乎在中国正式加入WTO的同时,草根企业家李书福获得造车许可证,吉利集团MR7130等四款汽车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成为中国首家正式拿到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但仅在此前两年,当李书福说要做汽车,无数人都直呼其“汽车疯子”。而今天,当年的“疯子”不仅买下了沃尔沃,还成了奔驰大股东。
    同样这一年,17年前成立的以PC业务为主的联想,开始了多元化经营之路。
    除去体量与规模,与中国民企一起成长的,还有他们身上满满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民营企业家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光彩事业”得到民企的广泛参与,到2008年汶川地震,到希望工程、乡村脱贫,无数民营企业家献出了他们的热忱和爱心。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更是必不可少。在红豆集团,流传着十二字发展理念,即“听党话、跟党走,看绿灯、走正道”,始终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红豆集团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广大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新世纪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就是这样吞吐万象、波澜壮阔。建设者在古老的土地上,缔造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党的十八大以后,走进新时代,大河汹涌,沧海横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民企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辉煌。
    适应新常态,创新创业,不仅“大制造”而且“强智造”,实施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着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处处可见中国民企的身影。
    共享经济、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多个新领域,中国民企走在世界前列,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也让全世界共享中国经济的繁荣。从国内到国外,建设者的个体力量,汇成中国民营经济的江海大潮。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一句“自己人”,党和民营企业家之间零距离心贴心、亲如一家的关系,温暖了无数民营企业家的心窝,也振奋起无数“建设者”的热情。
    从劳动者,到建设者,再到自己人,中国民营企业家这一群体的身份演变,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国民共进”,“两个一百年”已遥遥在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民企重任在肩,也当仁不让。
    民企力量,中国脊梁!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