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12-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营经济40年发展历程和经验研究报告 |
|
作者: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873 |
|
|
|
|
|
|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按照尤权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国工商联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民营经济40年发展历程和经验课题调研,通过个别访谈、书面访谈、会议座谈等方式,听取了民营企业家、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等方面共计140余人次的意见,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资料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贡献和经验,提出了新时代促进“两个健康”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4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经济从无到有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提出并实施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发展生产力上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偏差,在生产关系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采取单一公有制,个体经济零星存在,私营经济被禁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体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初,很多人认为雇工超过8人就存在剥削,有些地方采取了限制的措施。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先后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了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随后国务院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当年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就达到4万户,到次年6月迅速发展到9万户,企业投资者接近21万人。但在1989-1991年间,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动荡,“姓社姓资”争论加剧,民营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了回落。到1991年底,全国私营企业10.78万户,投资者人数24.14万人,注册资金123.2亿元。这个阶段,民营经济主要构成包括:农民“洗脚上岸”办的企业,返城知青和城市待业青年举办的个体工商户,城市民营科技实体等。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占比较低、地位不高,处于“补充地位”,主要是满足短缺的消费市场和解决就业需求,集中在“吃穿用”三大领域。很多民营企业头戴“红帽子”,挂靠或依附于国有和集体单位,有些人迫于舆论压力,甚至一度想把企业上交当地政府。 2.从1992年南方谈话到世纪之交,民营经济从少到多快速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存在和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扭转了民营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此后3年,私营企业户数年均递增超过50%。党的十五大首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以产权改革和“抓大放小”战略重组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拉开帷幕,民营经济迅速填补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领域,实现又一轮快速发展。1992年后的十年间,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4万户增加到244万户,年均增长33%;注册资金由221亿元增加到24756亿元,年均增长60%;投资者从30万人增长到622.8万人,年均增长49%;从业人员从232万人增到3409万人,增长近14倍;税收贡献从4亿元增加到976亿元,年均增长70%。民营企业涉及行业领域更加广泛,不仅在技术和资本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优势,还涉足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并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国有中小企业负责人等体制内“下海”人员成为民营企业家的主要来源,“92派”民营企业家的出现,使民营企业家队伍来源构成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3.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民营经济由低向高迈开转型升级步伐。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地位作用和政治属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更加注重为各种所有制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首次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极大激发了民营经济人士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法律相继出台,围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和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先后出台4个综合性文件,使民营经济法律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民营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经过10年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85.72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近80%;从业人员1.13亿人,增长3倍多;注册资本31.1万亿元,增长近12.6倍;个体工商户突破4000万户。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呈现4个显著特征。一是地位作用显著提升,占全国GDP比重超过60%,民间投资占比突破60%,就业占比约80%。二是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开始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拓展,从生产制造领域迈入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从主要从事代工生产向注重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三是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成为“走出去”生力军。四是民营企业家队伍呈现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特点,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形成了第三次创业潮,民营企业二代开始接班,表现出较宽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海归创业的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在日后涌现出一批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 4.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民营经济由大到强迈向新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制度创新。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鼓励民间投资、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市场公平竞争审查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压力和挑战,但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实力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呈现新亮点新特色。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为3037万家,从业人员达3.6亿人,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2倍;个体工商户超过了7000万户。民营经济更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和超大型公司,进入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民营经济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模式,在发展新经济方面走在前列。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海外投资保持强劲增长,自2015年起,民营企业境外并购数量和金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下,出现了第四次创业潮,涌现出80后、90后新一代企业家,开创了新的经济业态和经营模式。 二、民营经济崛起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改革开放造就了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显著提升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1.促进了生产力解放和产业结构优化。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适应性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争、相互促进,调动和激发了全社会的竞争活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40年来,民营制造业从零起步,现已占到全国制造业投资的85%以上,助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2017年,民营工业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42%,所有者权益占55%,营业总收入占55%,利润总额占53%。民营企业在轻纺、食品、电子、普通机械等普通制造和出口方面已占绝对优势,在重大装备、高技术等高端制造和出口方面,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是半壁江山。当前,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主导,电子商务、社交软件、网络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很多产业都原创于民营企业。 2.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改革开放从经济领域起步,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对民营经济的定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推动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目前,个体私营主体占全国市场主体数量的95%,私营企业法人占全国企业法人的85%以上,显著改变了我国的市场主体结构。民营经济天然是市场化的主体,催生了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促进了价格机制的完善,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营经济把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优化配置推进到国际市场,助推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大潮。2017年,我国出口总额中国企占10.2%,外资占43.2%,民企占46.6%,民企为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官方统计,我国民营控股经济主体占到境外投资主体的70%。 3.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把市场竞争引向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轨道上,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科技兴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在许多行业发挥着骨干与带动作用,有的成为知名的全球公司,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A股民营企业占比已超过60%,中小板、创业板分别达到80%、90%。2018我国民营企业500强,户均资产总额563.9亿元,超千亿的有61家,超5000亿元的有8家;户均营业收入489.6亿元,过千亿的有42家,超过3000亿的有9家。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237家。2018世界500强中,我国有120家企业上榜,其中民营企业28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3%,高于2018世界500强的10.9%和中国企业500强的9.6%。 4.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进行生产,并适应群众消费需求升级,不断提供中高端产品和创新产品。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已经解决了商品短缺问题,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已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之首,民营经济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多数日用商品的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营企业大约生产和销售了80%以上的日用消费品和60%以上的中高档消费品。服务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与销售总额均超过一半,民营经济在生活与消费服务领域占四分之三以上,智能产品的研发及日常消费模式的创新,基本都源自民营企业。目前,约3.6亿人在民营企业就业并获得社会保障,全国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名义工资比1978年增长了120倍。个体工商户7000万人拥有小规模经营资产,私营企业3000多万投资者拥有企业股权财产,上千万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拥有企业股权激励的财产,1亿多个人股东拥有上市公司股票财产。 5.助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与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0.64%增长到17.92%,年均增速稳定且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率持续较快提高,到2017年提升到58.52%。让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而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亿人,绝大部分在制造、建筑、服务业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就业。一些农民工在民营企业稳定就业后,留在城市成为新市民,还有的在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后,开始返乡创业,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推动力量。 6.改变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来自不同阶层的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创业和就业通道,相当一部分工人、农民转变为创业者和企业家,或进入新的社会阶层行列,促进了社会流动,对防止阶层固化有着重大意义。民营企业不仅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变成城市化急需的“农民工”,还培育壮大了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了一批高级管理人员,有的民营企业通过“合伙人”计划等从内部培养创业者,直接把就业者转变成创业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几乎都与民营经济有关,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约4800万管理和技术人员,约1400万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约1100万自由职业人员,约1000万新媒体从业人员,这个群体总数初步统计已超过7000万人。 7.促进了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在民营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各类商会协会和其他民间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短板,发挥了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工商联组织3400多个,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共有4.7万多个,在教育引导会员、维护合法权益、加强行业自律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少商会还承接了政府简政放权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各类民营民办的社会组织也雨后春笋般发育成长。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6.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0万个,涉及教育、社会服务、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服务等众多类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企业基金会1000多家,其中民营企业基金会791家,占比近80%,原始基金平均为774万元,超过1亿元的有12家。2016年,民营企业基金会公益支出超过5000万的16家,超过1亿元的11家,基金会年支出最高的达4.5亿元。民营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不断提升,据中组部统计,在符合组建条件的两新组织中,187.7万个民营企业已经建立党组织,覆盖率为73.1%;30.3万个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覆盖率为61.7%。 8.深度参与和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很多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4月,为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支持下,10位民营企业家面向全国民营经济人士倡导发起了以共同富裕为宗旨、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光彩事业。20多年来,光彩事业通过投资开发、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公益慈善、环境保护等形式,创造出互利共赢的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模式,成为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光彩事业共组织开展33次“光彩行”活动,签约项目数6千余个,辐射全国16个省(区、市)的贫困地区,公益捐赠20多亿元。2015年以来,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与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发扬光大,取得显著成效。到今年6月底,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帮扶755.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投入597亿元,公益投入115亿元,安置就业56万人,技能培训58万人。 三、经验和启示 40年来,我们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收获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8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民营经济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在党领导下开辟出来的一条道路。40年来,党中央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加强民营企业党的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制度支撑和政治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两个健康”摆到重大经济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的战略高度,反复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专门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发表重要讲话,亲自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多次考察调研民营企业,引领民营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家普遍认为,民营经济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的,党的领导就是土壤、环境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缺,“听党话,跟党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有力保障。面向新时代,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只能加强和改进,绝不能削弱和动摇。 2.改革开放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破除了计划经济中城乡分立和工农业分立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启动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市场红利、劳动力红利、资本红利、全球化红利、互联网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年均增速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特别是近10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2.5倍,外汇储备增加了1.5倍,网民数量增长了2.5倍,高铁里程增长了183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中产阶层总量达到2.25亿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备、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具备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坚实的支撑。广大民营企业家衷心感恩党的强国富民政策,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是水和鱼的关系,水大则鱼大,鱼多则水活。实践充分证明,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成果,同时又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面向新时代,改革开放不但不能停顿倒退,还要不断深化推进;民营经济不但不能离场退场,还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不断破除“左”的错误和“全盘西化”右的倾向,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扫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40年来,民营经济的身份从不合法到半合法,再到写入宪法和党章;地位作用从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我们党长期执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方针政策从“允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家从体制外边缘人群到“自己人”,对他们的政治安排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从不允许入党到可以发展入党、可以当选党代会代表。正是这一系列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上的转变和创新,不断释放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践充分证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民营经济发展就跨越一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一大步。面向新时代,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必须继续大力推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而不能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4.坚持战略定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民营经济,是一个艰辛探索、不断前行的过程。40年来,关于“雇工”、“剥削”、“原罪”、“姓社姓资”、“姓公姓私”、“国进民退”等问题的争论时有出现,造成思想混乱,给民营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每当民营经济遭到质疑,党中央都十分及时、旗帜鲜明地进行政策宣示,澄清错误思潮,稳定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从对傻子瓜子“放两年再看”,到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到明确民营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到平息“原罪论”纷争,都体现了清醒而长远的战略定力。近期,针对关于“消灭私有制”、“私营经济离场”等错误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锤定音的论断,强调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明确宣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会变也不能变,彻底驱散了民营企业家心中的雾霾,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实践充分证明,大政方针长期稳定,是民营企业的最大期盼,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面向新时代,无论形势怎么改变,都要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根本指针,都要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我们党长期的战略方针,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 5.正确处理所有制关系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无法分离。20世纪80年代,民营企业起步之初,在产供销、技术、人员等各方面与国有企业就有着密切联系。世纪之交,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入民营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合作,实现互助互补,促进了“国民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重要行业领域,先后选择三批次50家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试点,国企与民企的共进共赢迈开了更大步伐,形成了国有企业实力壮大、民营企业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实践充分证明,国企、民企都是民族企业,同根而生、血脉相连,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既不能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更不能走全面私有化的邪路,而必须始终坚持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各展所长、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路。 6.企业家精神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致形成了4代民营企业家群体,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84一代、南方谈话之后的92一代,世纪之交的互联网一代和十八大以来的“双创”一代,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推动我国经济繁荣、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代际接力,他们的成功为改革开放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的失败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有益的镜鉴。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做大了国民经济的蛋糕;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亲身实践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企业家功不可没。面向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让亲商、安商、富商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安心、专心、放心谋发展,让企业家精神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7.区域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不同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协调现象,这其中有各地基础条件、资源禀赋高低不同的因素,但更多是思想解放程度和改革开放步伐不同的因素。从1978年到2017年,福建、广东和浙江等3个沿海省份经济增速最快,GDP总量都扩大了400倍以上,从全国排名的历史对比看,福建从第23上升至第10,广东从第5上升至第1,浙江从第12上升至第4。这3个地方都是山地较多、耕地较少、资源禀赋不佳,但由于改革开放红利释放最多,营商环境更为宽松、更为优越,商业文明被充分激活,再加上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更紧密,民营经济也随之迅速崛起。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区域经济增长乏力。北京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比肩硅谷,既培育出一批常青树企业,又培育出诸多独角兽企业,除了国家大政策之外,还得益于北京市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得益于中关村一以贯之的“双创”精神。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经济就越活跃和发达,经济发展就越有活力。面向新时代,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发展。 8.统一战线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40年来,伴随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民营企业家队伍迅速成长,党在民营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从零起步,不断探索创新。1985年,中央统战部组建经济局,专门负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1991年、2010年、2018年,中央先后就工商联工作出台了3份重要文件。历次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都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规定,确立了“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八字方针和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为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991年,在反对“和平演变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央统战部向党中央提交一份请示,提出“对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和过去的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要像五十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商联绝非‘一代而亡’,而是重任在肩”,党中央同意了上述提法并正式批转了该请示(中发〔1991〕15号文件),对于稳定人心、稳定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在筹备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针对社会上关于民营企业家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还是劳动者的争论,中央统战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论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属性定位,向党中央作了专题汇报并得到充分肯定,为2001年“七一讲话”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者”论断起到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40年来,光彩事业的发起和开展,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启动和常态化实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的制度化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的试点和全面推开,首家民营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首次写入宪法,国务院首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统一战线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充分证明,统一战线在促进“两个健康”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坚实的工作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面向新时代,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队伍状况日新月异,促进“两个健康”面临许多新课题新任务,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同时,也要看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还面临诸多的困难、问题和挑战。一是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有待破解。一些同志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于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导致有的企业家至今仍担心民营企业名不正言不顺,缺乏长期稳定预期。二是经济治理方式有待改进。一些地方和部门不能够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决策和施策缺乏深入调研论证,不注重听取企业界意见,程序不透明,方向急转弯,进度急刹车,执行一刀切,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势和民营企业已占到市场主体绝大多数的现实不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理解有偏差、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缺乏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待民营企业宁“左”勿右,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四是舆论引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自诞生之日起,社会上和理论界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思想理论界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地位作用,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依然任重道远。五是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民营企业家思想境界还不够高、综合素质还不够硬、法治观念还不够强。有的企业家遇到困难问题就盲目悲观,遇到利好机遇就盲目乐观,偏离主业、“任性”投资;有的企业家在处理政商关系、依法依规经营上还存在瑕疵;有的企业家不注重自律自强,不珍视自身形象,不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但影响了自身企业发展,还影响了企业家整体形象。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培育一支更加宏大、更高素质、更富活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引领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1·1”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做民营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不利于促进“两个健康”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着眼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和共产党长期执政,从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出发,深入研究深层次问题,努力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着力推进公平竞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把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的理念落到实处。探索培育中国特色新型民营企业,引领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四个典范”为统领加强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引领,努力使“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要求成为民营企业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商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商会服务、维权、自律、互助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党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各方面协调开展工作的格局,切实尊重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