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2-27
2018-12-27 第05版:五版 【字体】大 |默认 |
推进深入合作 搭文化平台 树“蒙商”形象

烟台市内蒙古商会细致入微服务企业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 通讯员丛榕蒋明维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012
    截至目前,全国正式建立外埠内蒙古商会54家,遍布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会员企业近万家。"蒙商"已经成为宣传和展示内蒙古的窗口和品牌,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等活动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东烟台是第一批沿海改革开放城市之一,这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我们四万多内蒙同乡扎根于此,我们常说‘爱在烟台、不忘家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我们的根在内蒙古,在美丽的大草原。”烟台市内蒙古商会会长刘宏玉如是说。
    商会是商邦经济的载体,蒙商在历史上并无名气,改革开放后蒙商才声名鹊起。如今,身在天南海北发展的内蒙企业家们也都是真抓实干,扎根当地心怀家乡。如刘宏玉所言,正是这份浓浓的乡情做牵引,让身在异地的商会更有责任和担当,他们不仅服务和建设第二故乡,积极展示着新时期“蒙商”形象,更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浓烈的乡愁情怀回馈家乡,谱写草原游子的奋斗篇章。
援建边疆打基础 建立商会促经济
    刘宏玉介绍,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于是,烟台市机床附件厂整建制搬迁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启了鲁蒙两地长达半个世纪的“支援三线、援建边疆”序幕。随着时间推移,呼市机床附件厂周边形成了胶东村,成为内蒙古人民了解烟台人民和齐鲁文化的窗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沿海城市吹响,1992年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驻烟台办事处开始筹备,1995年正式运营,由当时的呼市机械工业局代表市政府在烟台设立。1997年烟台先后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锡林郭勒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2014年,烟台市内蒙古商会正式成立,在呼市政府驻烟台办事处的指导下,商会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团委和鲁蒙文化促进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4年率先建立起双创平台烟台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园区,筹建商会法务专委会、财税专委会、医养健康专委会等分支机构。目前,辐射中小微企业达300多家,产值超3亿元。企业涉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
    “商会不分民族,凡是来自内蒙古的企业家我们都欢迎。因为烟蒙两地的特殊地缘关系紧密,商会里还特别设立嘉宾会员区,凡在内蒙读书回烟台创办企业、或对内蒙文化认同的烟台本地企业也可以加入进来。”刘宏玉说。
    “在烟台有约4万内蒙古人。其中有约300位大学讲师、教授任职于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学院等高等院校,有约300位科研专家在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工作,此外还有300多家内蒙古人开办的企业。我把这简称为‘3个300’。”对于内蒙古人在烟台的发展情况,刘宏玉如数家珍。
    2014年,商会根据会员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多数的特点,以国家大力发展七大产业为契机,呼市政府驻烟办根据国办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积极树立“蒙商”品牌,进一步发挥“蒙商”抱团发展优势。
    刘宏玉介绍,商会工作一直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为促进企业间的经济合作,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分别创建了烟台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园、互联网产业孵化园和光电产业孵化园区。其中,有两家园区获得国家级荣誉资质认定。2016年,指导两家会员企业挂牌新三板。刘宏玉说:“孵化园区模式得到山东省区市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政府发展相关产业的得力抓手。”
    推进深入合作
    服务常态化结硕果
    多年来,烟台市内蒙古商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已连续9年组织企业“内蒙行”经济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推动烟台市旅游局与呼市旅游局签订了两地旅游框架协议,带动两地游客大幅逐年上升,开通了直达航线,加强了友好城市的往来;组织两地企业家内蒙行、山东行等经济联系活动累计近千人次,既加深了两地的沟通了解,又促成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商会积极配合呼市政府驻烟办促成了烟台市振华集团在呼和浩特市投资约30亿元的大型商超项目、山东黄金集团与内蒙古矿业集团的战略合作,2018年,促成山东能源集团与内蒙古矿业集团的合作。
    此外,在呼市政府驻烟办指导下,商会积极推动两地组织部干部挂职,2013年7月至今,已有两市的近百名县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和学校校长、优秀教师挂职交流学习。多年来,商会不断总结以往干部互挂经验,努力推进干部选派轮换工作,做好互挂干部的配套服务工作,使之成为真正促进两地人才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进者。通过干部互挂进行两地的文化互动、人才互动、经济互动、模式互动,利用东西部城市差异,推动两地人员交流进一步加强,政务联系进一步密切。
    2018年3月,经呼市市委批复,市委组织部授予烟台市内蒙古商会“呼和浩特市驻山东省人才工作站”,创新设立山东省人才工作站,将有效推动呼和浩特和山东两地专业人才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工作站已与烟台市6个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与8家核心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搭文化平台
    构建发展新业态
    自成立以来,商会就注重文化建设。刘宏玉认为,文化是商会的灵魂,也是会员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石。“内蒙古雄踞塞北,东西毗邻8个省区,人文地理环境多样,唯有文化才能把这些生活环境迥异的人们凝聚起来。”
    因此,商会定期举办鲁蒙文化交流论坛,组织会员们学习内蒙古和烟台的历史和文化;组织歌友会定期举办歌咏活动或演出,号召会员们至少学会一首草原歌曲。“我们一直在寻找草原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融点,凝结成一句话就是‘草原是凝固的大海,大海是流动的草原’。”商会鲁蒙文化促进会会长樊文礼说。
    商会在抓好党团建工作的同时,丰富会员企业精神文化生活,每周定期举办的鲁蒙文化交流论坛、艺术沙龙和体育活动,已成为商会的常态活动,已经累计开近700期文体活动;鲁蒙文化促进会先后协办了《鄂尔多斯婚礼》、《呼伦贝尔大雪原》、《马可·波罗传奇》、《昭君出塞》等节目来烟台演出,以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基础,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拉近商会会员之间的感情,从乡情发展到友情,从友情发展到亲情,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亲情浓厚的大家庭。
    回馈社会
    树“蒙商”形象
    商会坚持“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宗旨,组织会员和会员企业积极参加光彩事业和访贫问苦活动,为公益事业奉献了大量爱心。
    截止2018年11月,商会团委“内蒙古籍大学生人才库”已经建立特困学生档案240条,帮扶学生推荐实习就业岗位超100人。赤峰籍商会会员积极回馈家乡捐资62万帮助家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公益活动。多年来已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百余次,捐款捐物超两百万元,很好的树立了“烟台蒙商”社会良好形象。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引导会员扶危济困,义利兼顾,更好地履行了商会的社会责任。
    刘宏玉表示,企业家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在实际行动之中。他并要求,商会作为新时期承载重大使命的平台,要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会员为根本,为企业排忧解难,从细微处着手,与省地市其他兄弟商会加强联络,抓住“蒙商”发展新机遇,爱在烟台,不忘家乡,真正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