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2-20
2018-12-2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老字号陷“质量门”凸显内功“软肋”

作者: ■姜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50
编者按:
    日前,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其蜂蜜产品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回收蜂蜜却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另据报道,今年10月该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百年老店”居然有多次违法生产行为,着实令消费者大跌眼镜。然而,这样的知名品牌违规事件并非只此一起。那么,知名企业如何维护“金字招牌”、如何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如何诚信经营,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编辑特选刊两篇评论,供读者分享。
    近日,知名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因过期蜂蜜丑闻而被推向风口浪尖,股价大跌。据江苏电视台报道,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回收大量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蜂蜜作为原料,此前还涉及违法更改蜂蜜的生产日期。对此,同仁堂首次官方回应称,尚未发现这些不合格蜂蜜进入原料库,而生产日期问题则是“标签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目前,北京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开展调查。同仁堂方也再次回应将成立调查小组,详细通报相关情况。
    虽然此次陷入蜂蜜门的同仁堂蜂业为同仁堂的子公司,但涉及舌尖上的安全依旧会触动着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同仁堂百年老店信誉也因此大受影响,网友纷纷发声令其勿忘“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
    其实,当前老字号、知名品牌发生信任危机现象已屡见不鲜。近日,南极人、恒源祥、俞兆林等知名品牌也因吊牌授权乱象和电商产品质量问题卷入舆论漩涡。
    为何如今这些老字号频频陷入各种“质量门”呢?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质量底线的缺失。一个知名品牌、一家老字号在其起步阶段,往往因质优而获得消费者的好评。但打造金字口碑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付出努力。正如俗话所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经营能力、管理体系建设、品质管控等方面常常不能跟上规模扩张的脚步。而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忽视产品质量的粗放式发展必然难以为继。
    二是舆情处置能力不足。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传播渠道五花八门,质量负面信息一经互联网传播,如果不能采取妥善措施回应,极易发酵成为舆情事件。很多老字号企业在负面舆情处置上仍沿用传统思维,敷衍搪塞的态度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给老字号品牌带来破坏性伤害。
    三是监督能力的缺位。毫无疑问,老字号不等于质量无忧,知名品牌不等于质量免检。相关监管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查不可缺席,“不出事不处理,不曝光不检查”这样的状态要不得。尤其是在食品质量安全这样的民生痛点领域,更应该充实监管力量,增加抽查抽检的频率。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内部自查,严把质量关,则是重中之重。
    当然,如今由媒体曝光倒逼的补救也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老字号在当前要长久保持生命力,既需要其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美誉,不断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筑牢产品质量最后一道防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