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2-13
2018-12-13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走出困境毋忘企业家精神

作者: ■姜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003

    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多渠道宣传报道优秀民营企业家事迹,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宣讲,弘扬新时代粤商精神;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加强对民营企业家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勇担社会责任;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优秀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信用联合奖惩便捷模式。
    无独有偶,11月2日,浙江省也召开了非公经济优秀建设者表彰大会,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会上表示,民营企业家是浙江最宝贵的财富,浙江要把民营企业家搞得香香的,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他还提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新时代做好“六个一”:一是一颗红心跟党走,主动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二是一板一眼谋战略,抓住根本;三是一心一意抓主业,苦练内功;四是一马当先闯天下,以开放合作的理念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五是一身正气搞经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是一腔热忱做公益,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实,自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讲话以来,各地纷纷响应中央的号召,密集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梳理各省对民营经济的政策部署和支持表态,笔者发现大多数省份的政策都集中在减税降费、优化审批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具体措施方面,而浙江和广东两省却在此基础上强调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由此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这两个省份均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民营经济大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两省各自的GDP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均超过60%,民企数量在全省企业总数占比均超过90%,民营经济毫无疑问已是两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浙商精神”“粤商精神”早已名扬天下,成为推动两省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此外,两省在助推民企发展政策扶持层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是极大地激发了民企活力。目前两省在“硬干货”政策支持的同时强调倡导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可以说形成了使民营经济活力充分迸发、民企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良性循环。
    正基于此,笔者认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企业家精神已在国家层面明确。早在2017年9月8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充分肯定了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对激活社会创造力和活力具有重要作用。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万企帮万村”行动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时,肯定了民营企业家在脱贫攻坚活动中的重要贡献,鼓励他们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企业。11月1日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再次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首次将民营企业家定位为自己人,并指出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这给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了下定心丸,也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政策方向。
    其次,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的活力来源于企业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不仅是一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成长的历史。从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起,我国非公经济人士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017年底,我国民企数量已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也逾6500万户。民营经济取得“五六七八九”的成就离不开民营企业家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再者,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倒逼企业家精神走向强大。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外部环境的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加、多重矛盾交织,一些民企遇到市场冰山、融资高山和转型火山“三座大山”。此外,前一段时期社会上“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杂音、噪音、怪音甚嚣尘上,更是给民营企业家心里蒙上一层阴霾。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方针政策给企业家心里吹来清风,正因为如此,企业家更需要坚定信念、苦练内功、不畏风雨、勇于作为,用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克服困难,方能实现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当前各地党委和政府不但需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瞄准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精准施策,而且需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民营企业做强做优。而企业家自身更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