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1-29
2018-11-2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中医药发展人才是关键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38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岐黄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成为与会多名中医药专家热议的话题。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都是必要的,然而,人才问题却是关键所在。
    随着人们“治未病”观念的普及,中医保健、中医养生观渐渐深入人心。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但是,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好中药,另一个则是好中医。
    好中药离不开好药材和好工艺。好药材,就是地道的中药材,没有污染,没有重金属残留。好工艺就是地道的中药炮制程序。中医讲“三分医,七分药”。可见,好医生离不开好药材。
    相反,好药材、好工艺都离不开中医专业人才。中医讲究对症用药,对症用药要靠医生去诊断、拿捏用药的分寸。此外,好药材也需要懂工艺的医生炮制。因此,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有了好药材、有了好医生、有了疗效,中医就会被社会普遍信赖,中医药产业也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好中医对中医药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培养专业的中医人才是中医产业发展建设中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显然,好中医离不开自身修养与理论知识学习,但更关键的是名师带领下的临床实践,某种意义上讲,即“师傅带徒弟”,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有观点指出,中医药行业下一步要发展,应建立良好的中医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中医专业人才、中医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知名中医人才的培育力度;培育出一大批真正能够看病、能够看好病、能够对症下药的医生。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药工按方嘱配药,两者协调配合,共同为患者服务。医要通药,药要通医,医药互通才能称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因此,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多渠道、多途径挖掘和培养中医药互通人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面临一个创新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也有人不断呼吁,国家应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创新名医培养模式。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建设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据了解,岐黄论坛也是近几年应运而生的新事物,中华中医药学会旨在借助此品牌学术会议,聚焦中医药世界科技前沿,为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搭建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设立中医科技成果与优秀人才等奖项。可见,国家对于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医药产业优秀人才仍然匮乏。据2017年相关数据显示,中医执业医师比例持续减少,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力。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知名老中医药学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中药产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
    据了解,全球中药市场份额每年约800亿美元,我国占10%。海外中药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而中国的中药专利仅占0.3%。中国生产的中药材价格低廉,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后,反而使出口国成为了中药市场最赚钱的国家。究其原因在于,中医药创新动力不足,中医药科研人才匮乏。与此同时,人们对中药与西药“非此即彼”的单项对立思维,也限制了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有专家指出,现代医学应该是全人医学,是人类健康系统工程,是人体生命科学。未来,去除病症的实证医学和寻求病根的系统医学将会相互结合,这意味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会成为医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中西医人才培育将趋向复合型的人才方向。
    此外,在大数据与智能化发展的时代,中医药如何借助现代科技之力更好地发展,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也将是一个大的生命科学课题。
    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讲,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黄帝内经》讲,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笔者认为,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典籍中,中医药学科一直都表现为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融合的产物。因此在当代,中医药的创新科学发展,不能丢失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中医优秀人才无论怎么培养,都不能丢掉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交互融合的视角。如此,我国中医药事业才可以真正传承并弘扬经典,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系统工程、人体生命科学服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