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11-28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张建宏:将东岳离子膜铸成“大国重器” |
|
作者:
■本报记者路敦海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6469 |
|
|
|
|
|
|
东岳离子膜的成功研发,不仅宣告中国氯碱工业受制于人30年的状况成为历史,更是一个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打破国外垄断、挺直民族工业脊梁的成功案例。这是一次中国企业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勇敢探索,也是一段企业家联手科学家让梦想成真的传奇 “神州夏初,青满齐鲁,碧写岱宗。于马踏湖畔,是我东岳,心似海阔,势如山耸。新型制冷,氟硅材料,敢和欧美相争锋。雨清晨,望辽阔园区,欣欣向荣。二十岁月峥嵘,兴我民族工业于胸。氟硅产业,旭日高空。离子膜问世,石破天惊。追求卓越,自强不息,东岳精神力无穷。展未来,取世界东岳,尽在掌中。”这是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2010年填写的一首词《沁园春·虎年初夏抒怀》,这首词袒露了他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到东岳集团,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看一看被称为氯碱和燃料电池“芯片”的两张离子膜,一个氯碱离子膜,一个燃料电池膜。 其实两张膜并没有什么好看,除了轻和薄外,几乎与普通的塑料薄膜没有什么差别。但东岳离子膜却堪称大国重器。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用12个字概括了东岳离子膜: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足可见东岳离子膜的重要性。 东岳离子膜的成功研发,不仅宣告中国氯碱工业受制于人30年的状况成为历史,更是一个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打破国外垄断、挺直民族工业脊梁的成功案例。这是一次中国企业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勇敢探索,也是一段企业家联手科学家让梦想成真的传奇。这名企业家就是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 一次偶遇成就一段传奇 东岳与离子膜结缘始于一个偶然。2003年,在杭州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东岳集团介绍了东岳集团延长产业链,开发高品质聚四氟乙烯产品的相关情况。当时中国聚四氟乙烯还徘徊在低档次、小规模水平,能大规模涉足的企业并不多。听着东岳的报告,有一个人心潮难平。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张永明博士,如今的东岳集团离子膜项目首席科学家。说起与东岳和东岳人的第一次接触,张永明说:“就是感觉山东人讲话很实在,掷地有声。”从那一刻起,张永明就有了到东岳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2003年7月12日,张永明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东岳集团打电话,谈了自己想与东岳合作搞离子膜研发的想法。 令他没有想到是,第二天,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就安排当时东岳的总裁和分管科研的副总裁赶到了上海。他们热情邀请张永明去东岳集团搞离子膜研发和产业化。张永明提出了几个条件,包括建设实验室和实验标准等。当时东岳的科研基础还不太好,张永明估计要达到自己提出的实验要求,怎么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再次出乎意料,东岳方在一星期内打来电话,说他的要求已经全部达到。 张永明半信半疑地第一次来到东岳。当他看到东岳为他创造的科研条件,特别是与张建宏董事长一见如故,感受到张建宏那种创业激情和爱才惜才的热切,心里便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研发成果落地生根的地方了。 说起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张永明教授记忆犹新:“董事长给我的见面礼很大,除了将生活安排得非常周到细致外,工作上给了我‘三定大权’:项目研发用什么样的人、安排什么工作岗位和职务、给予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完全由我决定。”2003年8月,张永明在第一次接触东岳短短的20多天后,便正式到东岳投入了离子膜研发。 独特的企业家战略目光 独特的企业家战略目光和之前破釜沉舟取胜的底气,使张建宏认准了氯碱离子膜项目。此战虽难,但这是在为东岳明天而战,在为国家而战! 2003年底,为使搁置多年的离子膜科研攻关重新获利国家支持,张建宏、张永明等赴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项目论证会。“这哪是专业论证会啊,简直是一次对东岳不切实际的批判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一名东岳的科研人员,后来这样评价那次会议。 一位激进的专家显然不是为论证东岳离子膜研发的可行性而来,他从离子膜的发展史讲到国家科技攻关史,从漫长的膜研发工艺线路讲到近十家国家科研单位携手做出的努力。他当着众人问张建宏董事长:“举国家之力完成不了的科技攻关项目,你一个民营企业能干得了?!” 晚上回到房间,一位参与过两个五年计划攻关组织工作的专家敲开了张建宏的房间门。他劝张建宏放弃。他说,“科学来不得感情冲动,东岳如果想在行业制造点儿轰动效应,可搞点儿别的,离子膜别碰。” 这次论证会,张建宏更深地了解了这个项目,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项目的难度和风险。但当他看到张永明自信而坚定的目光时,他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这就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非常之处,大家都说行的时候,他可能会犹豫和怀疑,大家都说不行的时候,他的欲望和激情恰恰被点燃了。 事实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同样的境遇张建宏不仅遇到过一次。东岳的几次重大决策,几乎都饱受争议。与清华合作新型环保制冷剂时如此,东岳整合国内技术资源上马3000吨塑料王聚四氟乙烯时同样如此。 1999年初,在全球关注臭氧层保护的大环境下,张建宏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这让他如获至宝,暗下决心寻求与清华的合作。一个民营企业欲结亲全国著名高校,“老乡结皇亲”在当时几乎传为了笑谈。虽然那时候东岳的制冷剂产品已坐上了全国行业第一把交易,市场占有率高达30%,但毕竟是一个民营企业,清华会屈尊合作?张建宏抱着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一年往返北京10多次。他清楚地记得取得重要进展的那一次。他和总工于修源到达清华园时正好是中午,骄阳似火。于修源要联系朱教授时却被张建宏拦住了:“朱老师年龄大了,中午他要休息,我们就在外边等等吧。”当朱老师上班,看到还没有吃午饭、满头大汗的张建宏时被感动了。他答应说服学校,带考察组去东岳考察。而第一次到东岳后的考察,使朱明善教授惊叹不已,为一个民营企业,也为张建宏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目光和境界。东岳就是这样牵手清华的,也由此获利了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制冷剂生产企业。 同样地,2000年,张建宏和管理团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国际国内行业最前沿的科技走向,决定要上3000吨/年“塑料王”——聚四氟乙烯项目。这在当时是国内最大的生产装置,千吨以上都是引进的国外技术,而东岳要整合国内技术要干3000吨。专家论证会,几乎遭遇了与后来的离子膜论证同样的境遇,与会专家绝大部分投了反对票。一位同行企业的负责人听说这一消息后哈哈大笑,说“东岳要建3000吨的聚四氟乙烯,我还要造原子弹呢!” 壮志就是这样被点燃和激发的。张建宏一个个拜访专家与他们交心,告诉他们:“我们要坚决干这个项目,成了算大家的,不成,算我张建宏和东岳的!”2002年4月26日,经过仅仅11个月的建设,以同行三分之一的人员、三分之一的时间和三分之一的投入,东岳3000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张建宏董事长一字一顿地对现场的人员说:“我们要记住这个日子,从今天起,中国聚四氟乙烯的国内格局变了,中国氟化工行业的格局变了!”五年后,东岳的塑料王聚四氟乙烯规模成为全球第一。 尽管饱受质疑,但事情还是有了转机。为慎重起见,专家论证会后,科技部派出调研组,到东岳进行现场考察。2004年1月,东岳离子膜项目成为科技部年度紧急启动的两个国家“863”重大项目之一,另一个是非典疫苗研发项目。2009年9月22日,是值得东岳人铭记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1.35米×2.65米工业规格的全氟离子膜在东岳集团成功下线。氯碱用全氟离子膜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2010年6月30日晚9点48分,东岳离子膜在完全国产化的万吨级工业氯碱生产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产出合格的工业产品。从此,中国氯碱工业30年受制于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艰难科研攻关中的企业家担当 离子膜成功后,张永明说,“离子膜成功研发和产业化的头功,不是我和我们的科研团队,应该是张建宏董事长。我这绝不是谦虚。东岳能够干成这件事,花费在科研以外的精力和时间绝对比科研本身多得多。若是没有张建宏董事长承担着巨大风险执着地坚持,若是没有张建宏董事长整合政府、社会、人才资源,扫除一切包括冷嘲热讽、恶意中伤在内的一切障碍,以及我们这些科研人员面对失败、挫折和绝望时,来自他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个项目肯定成不了。” 离子膜攻关,张建宏非常清楚,此战若败,对东岳来说是伤筋动骨,甚至是危及东岳大厦根基的,除国家支持的项目研发引导资金外,东岳配套投资至少5个亿以上,而当时东岳的年销售收入只有8个亿。一位一直以来关心东岳的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善意地提醒他:“建宏,你这样做值吗?” 值吗?张建宏也这样问过自己。张建宏真正的创业人生是从他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开始的。虽然只有短短四年,但这却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一个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有勇气直面所有艰难、困苦、挫折、打击、失败的顽强个性。张建宏记得,自己刚刚入伍便作为参战部队一员被闷罐车拉往海南的情形。作为预备参战部队,他同战友们一起执行命令,在自己的行装包裹上郑重写上家乡地址、父亲姓名。他知道,如果牺牲了,这个包裹会被寄到桓台人武部,然后被送到家里,国家将给予200元的抚恤金。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当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回家再看一眼,抓一把家乡的土回来再浴血沙场。“当年从军守边防青春无悔,而今返乡建家园豪情万丈”——张建宏就是带着这句话从部队回到家乡的。四年的军营生活给予了张建宏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而这些都将影响他的一生。多年后,他将“对党最忠诚,永远跟党走”确定为东岳人的共同信仰,将“做最讲政治、最讲正气、最走正道的企业”作为东岳的追求,也将“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报答党恩”作为东岳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值还是不值,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离子膜投资风险非常大,而让张建宏感到巨大压力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方面,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与猜测。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成功意味着数不清的鲜花与掌声,而失败却要面对无尽的责难与质疑。而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斗者的身影往往看上去既孤单又令人心酸,奋斗中的甘苦可能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知道,能够消化。而对于科学,是暂时的困难还是伪科学是一个特别难甄别的问题。在整个科研团队漫长的8年离子膜科研攻关中,张建宏一直是科研团队的一员,承担的压力的确比科研人员更大。 2008年3月的一个早晨,做实验一夜未睡的张永明走进张建宏的办公室。满脸倦容、一脸绝望的张永明开口就说:“董事长,已经一个月没有任何进展了,感觉做不下去了。”张建宏的心沉至谷底,但他没有表露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科研团队最后可依靠的墙。他给张永明倒了一杯水,让他慢慢说。那个上午,他们谈了很久。最后,张建宏握住张永明的手说:“你转告课题组全体成员,失败了也不怕,有我呢!”但送走张永明,张建宏坐在办公椅上,两个多小时,一动未动,午餐也没有吃。总工于修源也讲述了张建宏的一个故事。在几批料不合格后,一个晚上,两人一起来到聚合物树脂车间的试车现场。在听完技术负责人介绍完情况后,张建宏默默地走出了中试车间。“我以为他去洗手间,”于修源说,“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回来,我走去找他。发现他一个人在墙角,双手撑墙在踢墙壁。我却不敢也不忍心去劝他。可以看出来,他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有一天中午粉碎纸的时候,可能是纸有点厚,碎纸机卡住了。当时董事长就找了一把锤子,提着碎纸机来到洗手间,把自己关到洗手间里,一点一点地砸,直到把碎纸机砸碎。当时我正在附近,董事长每砸一下,我的心里都很难受。”这件事,也发生在离子膜攻关最为困难的时候。对于家里的亲人,他不想让亲人为他担心,对于身边的同事,说出来,他怕打击大家的士气,所以他就一个人闷在心里。 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 东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起点是两台旧设备和79名农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氟化工重点企业济南化工,第一个引进国外无水氟化氢先进生产线,原来陈旧落后的两台设备被扔进了废铁堆。这两台旧设备被当时在济南化工厂从事建筑的张建宏和他的工友拉回了桓台。这就是东岳集团的起点。东岳不占天时,在改革开放初没有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不占地利,不在资源所在地,不在大城市。不管怎么说,离子膜这样的科技难题,也轮不到东岳攻克。 但东岳恰恰赢在人和上。东岳成立之初,创始人张建宏就提出了“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这种不靠天、不靠地,一切就靠自己的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事实上,一个民营企业成败的关键是民营企业家的心胸。更直接一点,成败的分水岭就是:作为企业家,是让大家一起为你赚钱,还是搭建一个公平而阳光的干事创业平台。说得更直白一点,一名企业家有没有与人分钱分权分名的胸襟。张建宏无疑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搭建者。 东岳的人才理念是“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内含张建宏创建企业的初心和追求:让创造价值的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生价值,让创造财富的成为财富拥有者。在这一人才理念指引下,张建宏探索出了东岳的四大人才机制:“股权期权提成加奖励”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赛马而不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 作为董事长,张建宏有一个一号工程,那就人才工程。张建宏成就了人才,人才也成就了东岳和张建宏的传奇人生。 离子膜课题带头人张永明初到东岳时,张建宏对张永明说:“我给你部长级生活待遇”和“三定大权”。这些迅速一一落实。而真正打动张永明的,是张建宏对科研人员的那份特殊的感情。为了让张永明安心工作,张永明的老母亲和姐姐都接到了桓台后,是张建宏亲自安排一家人住进了最高档的小区。一次,张永明与张建宏到德国出席学术会议,不经意间,张永明发现张建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身为董事长的张建宏竟然成了自己的秘书和助手。吃饭的时候,都是张建宏点,把最好的让他吃。他帮张永明拎东西,上车为张永明开门。会前,他亲自帮张永明打领带。甚至连张永明的鞋、衬衣都是张建宏买的。他当时说的一句话让张永明能记一辈子:“张老师你老是丢东西,以后你找不到东西就上我这里来找,我就是你的跟班。”2007年,两个人一起参加欧盟第六框架项目验收会,由于行程发生变化急着返回国,只得换机票。当时已经没有头等舱的机票,可张建宏硬是通过各种渠道,为张永明买了一张头等舱的机票。张永明说:“上飞机后,看到他安顿好我,走进经济舱的那一刻,我流泪了。有这样的领导,我们能不拼命做么?做不成功,能对得起他么?”不仅是张永明,东岳的每一名科技人员说起企业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时都是滔滔不绝。 张建宏于2012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2017年,当选为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作为一位企业家,他深知重任在肩,“晚上想事情,白天干事情”,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每天凌晨4点到6点,对他来说,是最宝贵的时间,他把自己的思考记在一张张纸片上。同时,他又是个普通百姓,喜欢听歌,喜欢读书,喜欢打乒乓球。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每周打一次乒乓球,可以连续两个半小时打六个对手。在他喜欢的歌曲清单里,《我爱你中国》、《英雄赞歌》排在最前边,在一些场合唱起来底气十足,激情澎湃。历经东岳集团2007年香港上市的惊险磨难,他把刘欢的《在路上》,唱了无数遍,而2015年,一首《老阿姨》同样让他动情,他一上车,司机便默契地播放《老阿姨》。在张建宏身上,永远充满着创业的冲动,永远有使不完的劲。 离子膜,这个世界级难题,这颗氟硅材料皇冠上的明珠花落东岳,实属必然!我们坚信,在张建宏的带领下,迈向世界级品牌公司和千亿级氟硅园区的东岳,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