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1-27
2018-11-27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光彩事业吹响民企扶贫“集结号”

作者: ■本报记者史晓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5488
    光彩事业强调的是造血式扶贫,不同于输血式扶贫。企业和扶贫对象是利益共同体,光彩事业正是通过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来调动民营企业家和被扶贫对象两方面积极性,从而实现“双赢”
    
    1994年4月23日下午,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议闭幕式上,诞生了一份热情洋溢的倡议书——《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周晋峰代表10名发起人向全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发出倡议:“消灭绝对贫困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彩事业。我们发起人在此郑重宣誓:我们将竭尽全力,投身到这一光彩事业中来!切切实实,认认真真地为老少边穷地区做成几件实事。”
    对于10名发起人来说,这是一份郑重的誓言,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家来说,这是一个真诚的倡议,她不仅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也得到了全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热烈响应,由此,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民营企业家投身扶贫的光彩事业闪亮登场。
    一份“光彩”的倡议书
    叫“光彩事业”就是要突出民营经济,要标明正身,表明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让社会不再误解民营经济
    1994年4月22日,已是深夜12点,但北京国谊宾馆一个小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
    参加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的方小文、王力、王命兴、刘永好、汪远思、张芝庭、张江平、范建中、周晋峰、韩伟,聚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投身扶贫事业。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晚上8点,还是在这个会议室,时任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副主席胡德平,与参加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的10位民营企业家常委在一起座谈扶贫工作。
    当时,经叔平、胡德平、刘永好以及参加座谈会的各位民营企业家都表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民营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的,正是刘永好。刘永好当时有一个兴奋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共鸣。“我想,我们有资金、技术和观念,有解决就业的渠道。我们能否用这些优势,做一些有利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的事呢?工商联是民营企业家的‘娘家’,娘家人能否集合民营企业家的力量,做更多的事呢?”刘永好说。
    1994年2月底3月初,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在20世纪末最后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意味着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这深深触动着刘永好的思考,刘永好的想法也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民营企业家们。
    夜深了,大家谈兴却越来越浓,想法也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具体:扶贫攻坚,民营企业家不能缺席。话题慢慢集中到怎么为民营企业家投身扶贫起个响亮的名称,大家七嘴八舌,有的提议叫“什么工程”,也有的说叫“什么行动”或是“什么计划”。32岁的周晋峰尤为兴奋,这位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创办北京中西电子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的“海归”,提议将扶贫行动起名为“光彩事业”。但也有一些争议,有的认为“扶贫就扶贫,为何非得打上一个标签。”
    周晋峰后来回忆说,“光彩”二字源于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讲话《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1980年代初,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干个体、私营经济是不光彩的。1983年8月30日,胡耀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还鼓励个体、私营老板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此后,“光彩”几乎成为民营经济的代名词。虽然经过10年的变化,社会对民营经济的看法有一定的好转,但人们仍存有偏见。周晋峰说,叫“光彩事业”就是要突出民营经济,要标明正身,表明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让社会不再误解民营经济。
    最后,这个名字得到经叔平和胡德平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其他与会者的认可,大家认为这个名称响亮、独特,易于认知、上口。
    第二天下午,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议闭幕式上,这次深夜长聊达成的共识——一份热情洋溢的倡议书诞生了。周晋峰代表10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书。10名发起人向全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倡议,中国民营经济每年为老、少、边、穷地区培训1000名人才,开发100个项目,开发十余种资源。到20世纪末,共培训7000名人才,开发700个项目,开发70种资源,和贫困地区的群众一起谱写共同的理想,一起创造共同的财富,一起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由此,光彩事业拉开序幕。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扶贫视角更多地、更主动地落在了老、少、边、穷地区。
    光彩事业的倡议很快在民营企业家中产生共鸣,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说,以扶贫为主体的光彩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倡议,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当时的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说,要把光彩事业办大办好,办出声势,办出成效。随即,“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成立。
    一份“光彩”的答卷
    截至2017年8月,光彩事业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65672个,合同项目投资额约39650亿元,接受捐赠20.49166亿元
    “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之辩,是10位民营企业家光彩事业理念的最早源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义利兼顾”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成为光彩事业的宗旨,也成为光彩事业最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有着很深刻的哲学基础,二者可以互相引申,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这一把爱与利统一起来的伦理观,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也是罕见的。
    1995年10月25日,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在京成立,首届会长由王兆国担任,胡德平任法人并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时任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主要负责人刘延东、梁金泉、张绪武、谢伯阳等人担任副会长,刘永好也出任副会长。之后,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统战部和工商联的牵头组织下,也都先后建立了光彩事业促进会,并把光彩事业的网络一直推进到各区县。
    当初,光彩事业的倡议在一些人看来,不外乎是民营企业家“例行公事”的一种政治表态,是富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对党的富民政策的一个“回应”,也就是一阵风。然而恰恰相反,“光彩事业”如星星之火,燎原祖国大江南北,至今仍生生不息。
    投身光彩事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光彩事业首倡者们从一开始就确立的目标,并始终坚持着。
    “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首先提出的。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
    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对光彩事业有一个评价:光彩事业是惠及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它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道德行为,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这种“统一”,使光彩事业既符合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更适应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实际上,随着统一战线工作和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发展变化,光彩事业工作内容和重点也不断做出调整,光彩精神也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全新的诠释。
    据回忆,光彩事业第一个项目实施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95年1月,刘永好投资1500万元成立西昌希望饲料公司,仅用63天就建成。“我们是在‘光彩事业永放光彩’的大横幅下奠基的。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领导来了,省、市领导来了,还有一些企业家也来了。这是我们发起倡议后的第一颗‘种子’。”谈起20多年前的往事,刘永好依然激动不已。
    到2000年,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共培育出500户科技养殖示范户,1.5万人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西昌希望饲料公司也在6年时间里创造了3亿多元的收入。
    20多年来,光彩事业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先后参与了到老少边穷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开发、国企改革改组改造和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峡库区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行动,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生态建设扶贫、资源开发扶贫、医药卫生扶贫、智力开发扶贫、移民安居扶贫、招工就业扶贫、建设市场扶贫、公益捐助扶贫和国际援助扶贫等多项扶贫工程。
    从2001年起,光彩事业先后在三峡库区、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延安、新疆、西藏、宁夏、青海、云南等地组织开展“光彩行”活动,为推动当地扶贫开发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8月,中国光彩会共开展了32次“光彩行”活动,签约项目数6144余个,辐射全国16个省(区、市),光彩事业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65672个,合同项目投资额约39650亿元,接受捐赠20.49166亿元。
    一场新的扶贫攻坚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一个“双赢”的制度设计
    2015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在京联合举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仪式。根据部署,“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1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在脱贫攻坚大省的广西,“万企帮万村”行动很快就与2014年广西民企“千企扶千村”活动紧密结合,自治区党委并将“千企扶千村”活动纳入了广西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重大决策部署。
    据介绍,所不同的是,2015年开始的“千企扶千村”活动,有非常明确的帮扶对象。新“千企扶千村”活动帮扶的3300个贫困村,都是经过精准识别后的贫困村。在广西,经过精准识别后,全区还有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53万人。显然,参与结对帮扶的3300家民营企业已成为广西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力量。
    另据中国光彩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披露,泛海公益基金会捐赠15亿元发起“泛海助学行动”,在山东等六省区每省每年资助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高考大学生。河仁慈善基金会捐款9000万元,结对帮扶贵州、湖北、福建3省32个村的整村帮扶项目也已全面启动。
    大量的事实与数据显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已形成燎原态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一个“双赢”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民营企业可以给贫困村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理念,帮助贫困群众接受市场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增强致富能力。另一方面,这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同时,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投资需求和消费增长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如刘永富所言,“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大量的民营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扶贫对象的实际,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既有整县推进、整乡推进、包村推进,也有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一业带多村。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光彩事业已经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扶贫事业,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肯定光彩事业,对光彩事业寄予殷切希望。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指出:“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光彩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推进光彩事业,有利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光彩事业起源于扶贫,在持续有效推动扶贫开发中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大有作为。有利于促进两个健康。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核心理念,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履行社会责任,又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曾特别强调光彩事业的特殊贡献。
    20多年来,光彩事业已经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扶贫事业,成为统一战线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精神是实践活动的指南。在2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光彩事业的不断推进,光彩精神逐渐凝练成32字的内核——“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发展企业、回馈社会”。“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始终是它的核心理念。
    光彩事业强调的是造血式扶贫,不同于输血式扶贫。企业和扶贫对象是利益共同体,光彩事业正是通过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来调动民营企业家和被扶贫对象两方面积极性,从而实现“双赢”。
    20多年来,中国光彩会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扶贫活动,达到企业经济行为与企业家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义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利益观的紧密结合。
    光彩事业的发展和成功,不仅在于它确确实实地帮助了一部分贫困人群和地区,而且还在于它确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