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11-26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建宏: |
从退伍兵到知名企业家 家国情怀初心不变 |
|
作者:
■张文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21 |
|
|
|
|
|
|
一名退伍老兵,带领38名农民用两台被国有企业淘汰的旧设备开始创业,经过30多年的摸爬滚打,现建成为给我国环保家电、氯碱化工、航天航空、未来氢能源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大型民营企业。多年来,东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建宏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奋斗目标,带领东岳集团步履维艰、稳扎稳打,连续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以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产业的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建成了氟硅材料高新技术企业。 通往成功的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在全国工商联十二届一次常委会议的会议间隙,担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的张建宏向笔者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经历,仍觉历历在目。 “那是1987年的时候,我们刚开始创业,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偏见,特别是我们这个行业,专业性强,门槛较高,整个市场基本都被大的科研院所占领,行业内对东岳也有一定的偏见。”说到这里,张建宏分享了一件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 当年,在上海虹桥宾馆召开一个行业会议,张建宏从山东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场,却被拒绝入内。因为东岳当年名不见经传,参会名单中没有东岳。“那一瞬间,感觉受了很大的刺激,自尊心受到了很大伤害,但从另一方面讲,这更坚定了我要做好这个行业的决心。” 知易行难。开始项目扩建时,东岳需要500万元的投入,却连50万都贷不到。张建宏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联系到了当地一家国有银行分行的行长。“对方对东岳集团不信任,不了解,质疑我们拿什么来还这些钱。”张建宏跑了一个多礼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对方终于勉强同意了借款。 “这50万块钱对我们来说,真是救命钱,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项目上马投产挣了钱后,张建宏第一时间就主动带着钱上门还债。对方感慨,“你还是乡镇企业主动还钱的第一个人”。 在企业发展、探索创新的道路上,被质疑似乎是张建宏遭遇的常态。东岳的几次重大决策,几乎都饱受争议。与清华合作新型环保制冷剂时如此,东岳整合国内技术资源上马3000吨塑料王聚四氟乙烯时同样如此。 1999年初,在全球关注臭氧层保护的大环境下,张建宏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这让他如获至宝,暗下决心寻求与清华的合作。一个民营企业欲结亲全国著名高校,“老乡结皇亲”在当时几乎传为了笑谈。 同样地,2000年,张建宏和管理团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国际国内行业最前沿的科技走向,决定要上3000吨/年“塑料王”——聚四氟乙烯项目。这在当时是国内最大的生产装置,千吨以上都是引进的国外技术,而东岳要整合国内技术要干3000吨。专家论证会,几乎遭遇了与后来的离子膜论证同样的境遇,与会专家绝大部分投了反对票。一位同行企业的负责人听说这一消息后哈哈大笑,说“东岳要建3000吨的聚四氟乙烯,我还要造原子弹呢!” 但这些质疑并没有挡住张建宏和东岳集团的脚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东岳集团成功牵手清华大学,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制冷剂生产企业之一。聚四氟乙烯项目也成功上马,如今东岳的聚四氟乙烯装置规模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吃苦受累这样的过往,在文字上看得到但很难感受得到,委屈和泪水,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对于张建宏来说,创业初期、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磨砺,更是一种激励,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业信念和前进方向。 东岳离子膜,薄如蝉翼重于泰山 问世间膜为何物?令行业爱恨交加。氯碱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紧随石油化工的第二大基础产业,支撑我国4万亿的GDP。而氯碱离子膜是氯碱工业生产装备的核心材料,被称为氯碱工业装备的“芯片”,此前100%依赖从国外进口。 进口氯碱离子膜价格昂贵,氯碱装置每两年就要换一次膜,每次换膜费用高达数千万,有人戏言“整个中国氯碱工业一直在为国外的离子膜打工。”不仅如此,由于受制于人,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实行氯碱离子膜进口零关税。不仅如此,为确保氯碱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安全,国家不得不保留大约占氯碱总产能15%的石棉隔膜法制碱产能,以备不时之需。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文雷感叹道:“受制于人的滋味太难受了,所以给东岳离子膜科研攻关的成功怎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过分!”某位专家曾说,“全氟离子膜是一个国家难题,曾列为化工部十大科技难题之首,从六五时期以来我们用了三个五年计划进行攻关但是没有攻下来。我们试图买国外技术,也没有谈下来。” 机缘巧合下,张建宏决定要攻克这个难关。2003年底,为使搁置多年的离子膜科研攻关重新获利国家支持,张建宏和他请来的离子膜专家张永明赴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项目论证会。“这哪是专业论证会啊,简直是一次对东岳不切实际的批判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一名东岳的科研人员,后来这样评价那次会议。 研发尚未正式开始,质疑便接踵而来。然而军人出身的张建宏不为所动。他深刻地认识到,离子膜的研发并不是只是为了东岳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氯碱工业发展的未来。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不断攻关,东岳集团终于在2010年研发成功我国第一代氯碱离子膜,攻克了制约我国达30年之久的跨世纪重大难题,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氯碱离子膜的国家。 2009年9月22日,是值得东岳人铭记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1.35米×2.65米工业规格的全氟离子膜在东岳集团成功下线。当看见离子膜缓缓走下生产线时,现场所有人眼里都充满了喜悦的泪水。氯碱用全氟离子膜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刻,张永明给张建宏发了一条短信:“董事长,谢谢您陪我们一直担惊受怕了8年。” 这条短信,张建宏直到现在也没舍得删。 以人才为本,以真心相交 2003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张永明博士,如今的东岳集团离子膜项目首席科学家与东岳集团结缘。为了让张永明加入,东岳集团在一周的时间内提供了张永明提出的各项科研条件,张永明至今记忆犹新:“董事长给我的见面礼很大,除了将生活安排得非常周到细致外,工作上给了我‘三定大权’:项目研发用什么样的人、安排什么工作岗位和职务、给予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完全由我决定。”当年8月,张永明在第一次接触东岳短短的20多天后,便正式到东岳投入了离子膜研发。 而真正打动张永明的,是张建宏对科研人员的那份特殊的感情。一次,张永明与张建宏到德国出席学术会议,不经意间,张永明发现张建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身为董事长的张建宏竟然成了自己的秘书和助手。吃饭的时候,都是张建宏点,把最好的留给张永明吃。他帮张永明拎东西,上车为张永明开门。会前,他亲自帮张永明打领带。甚至连张永明的鞋、衬衣都是张建宏买的。他当时说的一句话让张永明印象深刻:“张老师你老是丢东西,以后你找不到东西就上我这里来找,我就是你的跟班。” 不仅是张永明,东岳的每一名科技人员说起企业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时都是滔滔不绝。博士王鑫从清华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东岳,目前是绿色制冷剂研发与技术推广负责人。他的婚礼就是张建宏和公司领导一手操办的。说起企业的发展环境,他感慨地说:“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选择工作,一个要考虑企业有没有发展前途,二是你到这个企业后,能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这两方面东岳都具备了。我到东岳16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建宏董事长的真诚,我结婚他亲自张罗,我女儿出生,他亲自出席……” 东岳人才理念“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是东岳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之源,也内含了张建宏创建企业的初心和追求:让创造价值的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生价值,让创造财富的成为财富拥有者。在这一人才理念指引下,张建宏探索出了东岳的四大人才机制:“股权期权提成加奖励”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赛马而不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 勇担责任,回报桑梓 利以义制、以义取财,仗义疏财,“义”是儒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是齐文化的传统美德。创业32年来,张建宏坚持把齐鲁文化兼收并蓄,贯穿入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将儒商文化和齐商精神融入到了企业的发展理念中。“质量永远是生命,客户永远是上帝”这种以仁、以诚、以信的经商观念是他坚守的经营之道,从产品质量到产品包装,再到超一流的服务,东岳都代表着行业的高水平,也赢得了全球客户良好的口碑。 以义取财还要仗义疏财,东岳集团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仅解决了6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始终以张建宏提出的“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报答党恩”为宗旨,将支持养老、教育、部队等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来做,先后建立了用于照顾本地老人的“东岳尊老基金”、用于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东岳教育奖励基金”、用于济危救困的“东岳爱心基金”、在多所大学设立的“东岳奖学金”,东岳的“四大基金”每年捐款额达100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东岳集团党委、团委、工会组织参与的“慈善一日捐”,定期为红十字会发起捐款;东岳集团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和光彩扶贫活动,近3年捐款1550万元,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志存高远,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儒商精神,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展示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商情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