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0-25
2018-10-25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普惠金融创新应与监管并进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11

    近日,“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召开,《攻坚“最后一公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发布。何谓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即现有金融服务不能触达部分社会阶层,尤其是“中小微弱”群体的现象,或者说金融服务的缺口。
    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四种表现形式:空间距离远、成本高、金融服务不足、客户能力不足、金融环境不给力等。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创新概念:“金融聚合器”,即金融服务提供商与其客户之间的“桥梁”,通过降低任意一方或双方的交易成本或风险,作为中介在大型金融服务供应商和目标客户之间提供服务,具有一定商业目标和公众协调力。金融聚合器可以是科技公司或代理商,甚至是本地商家、经纪人、社区机构等。这些金融聚合器作为中介,真正把“最后一公里”客户当作服务本体,真正把“最后一公里”作为“第一公里”,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具体如何促进普惠金融“以客户为中心”?一是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二是提供客户金融能力;三是重视客户“金融健康”;四是与客户共同成长,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共赢,保持可持续发展;五是以金融科技作为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技术保障。
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呼声不断,普惠金融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创新。一方面是普惠金融模式的创新,如与客户共同成长的金融聚合器概念的提出;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其中,数字微贷是普惠金融技术创新的代表。金融与技术融合创新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等,还有区块链以及安全技术如人脸识别等。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金融业是基本方向,无疑也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促进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
    据了解,当前中国金融特别是面向小额贷款的目标群体的可获得性是更大的难题,即贷款难比贷款贵更难解决。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与技术创新不断触达并覆盖社会上各目标群体、解决贷款难问题,但目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并没有带来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
    以小微企业贷为例,据社会抽样调查结果,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基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大型银行贷款利率在5.1%到5.5%左右;第二类是地方性法人银行贷款利率大概在6.5%到7%;第三类是小贷公司等机构贷款利率约在24%左右;第四类是纯民间借贷利率在36%左右。
    小微企业贷利率还有下降的空间,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成本;二是通过新技术、新手段降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成本;三是推动“无还本续贷”政策落实;四是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之外的附加成本;五是鼓励科创企业和初创期小微企业,综合运用金融租赁、保理、票据市场、股权融资等金融工具,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为什么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仍然难以解决融资贵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涉及到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等组成的成本或定价策略。在相对竞争的市场上,定价策略自然与成本的因素和供求关系相关。需要进一步解决资金来源角度和风险,诸如征信体系建设、运营成本等问题,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和和降低成本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当然,普惠金融良性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监管。普惠金融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监管应因时因势、因技术创新而变;从风险角度来讲,如果监管资源、监管能力跟不上创新,可能就会引发很多的问题,那就不是普惠,那就是“普害”了。
    数字微贷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随着金融模式与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监管能力和监管建设应逐步完善配套。如获得非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数据并开发利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风控成本,从而让普惠金融往可负担、可持续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在金融信息数据上应做到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打破数据部门分割。监管全覆盖是大势所趋,也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真正做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一个关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