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0-23
2018-10-23 第06版:六版 【字体】大 |默认 |

传化:以“责任文化”为价值取向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617

    即便是在民营企业云集的浙江,传化集团也是响当当的企业。
    1986年,两口大染缸、借来的2000元,徐冠巨和52岁的老父亲徐传化开始了创业,渴求以此来摆脱因病返贫的家庭处境。传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成为浙江萧山第一个注册为“私营”的企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私营企业。到如今,传化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集化工、智能物流、现代农业、科技城创新园区、金融投资于一体,拥有14000多名员工,去年年收入达632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今年年收入预计将达到800亿元。
    这些年来,传化集团在取得商业上成功的同时,不忘投身光彩事业。从1986年到2016年的30年间,从出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到与30多个村“联乡结村”帮扶;从扶贫济困到捐资助学;从“春风行动”到“帮扶基金”;从突发事件到自然灾害,累计捐助社会公益事业1.8亿元。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成立30周年庆典上,传化集团更是对外宣布,将要捐出总价值30亿元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注入传化慈善基金会,用专业化来做慈善事业。
    这标志着传化的公益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
    但这不是对以往的某种割裂,而是一种继承和升华。
    注重产业社会价值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先要把企业办好。”在传化掌门人徐冠巨看来,企业首先要通过创造税金,提供就业机会,来体现社会责任。其次,要有创新带动能力,为产业发展,乃至行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以“责任文化”为价值导向,在产业发展上,传化坚持选择政府鼓励的、社会需要的、自身有能力做的领域重点发展,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复合,短中长期相组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的发展格局。
    传化起源于化工,化工是传化的主业,而在很多人眼里,化工是“污染”的代名词,但徐冠巨始终坚持“绝不以牺牲安全和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和效益”的生产理念,实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传化在构筑产业链时,以低碳环保为理念,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帮助客户实现节能减排;从产品的工艺设计,厂区建造中的环保规划,生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到每年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传化都致力于清洁生产;传化提倡化学品的“终身环保”、关心“碳足迹”,不仅注重所研发化学品本身的环保性能,而且关注化学品使用中和使用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为此,推出了诸如低温、低碱、短流程等工艺,帮助客户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今,传化不仅是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典范,而且是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2000年,在责任感理念引导下,进入农业产业的徐冠巨提出了“不与农民抢饭吃”的市场理念,创新出“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预期收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至2013年底,传化农业直接带动种植业产值54亿元,间接带动农业产值20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户就业人数6.8万人,间接带动种植户就业人数45万人;培训及售后服务农民6.1万人次。
    在得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两倍后,徐冠巨带领传化发展起了物流业,他们创造的公路港物流模式,被誉为“中国物流行业最具价值的创新”,荣获“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通过集聚与整合“物流服务、物流载体和物流需求”三大资源,构筑起公路物流以公共平台为核心驱动的全新生态系统,创造了“一个平台-上千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几十万辆社会车辆-上万家货主企业”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实现了产业集群式发展。这每年可为行业节约柴油5900多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2万吨。
    借助传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全国领先的优势,2013年,传化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萧山科技城,计划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集聚一大批标杆企业、成长企业、创业企业,实现高新产业和总部经济比重80%以上,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支撑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影响全国的浙江“金名片”。
    致富不忘村里人
    位于浙江杭州钱江世纪城的传化集团总部,37层高的传化大厦在一、二层设置了展厅,详细记录了传化集团32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在其间,一朵大红花醒目地陈列在展厅里,这正是1989年徐传化被当地政府评为劳动模范时佩戴的那朵红花。
    1987年,创业才一年的传化,就将该年所得的全部利润2万元带头捐献出来,以资助村里装自来水。1989年,萧山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提出了“永久性基本水利建设”,传化又出资7万元,帮助整修渠道。这朵大红花见证了当地政府对传化的认可。宁新村也成为当地第一个喝上自来水的村子。
    致富不忘村里人,这是传化这些年始终践行的初衷。
    自公司从1986年成立至2016年的三十年间,通过支持所在地宁新村成立村养老基金、提高村民福利待遇、资助村教育等公益事业、道路水利建设、自来水安装等,扶农助农,致富一方,先后投入宁新村公益事业资金达2000多万元。
    2002年,传化集团创始人徐传化看到村里一些父老乡亲年纪大了失去经济来源之后,没有退休金,只能靠子女赡养,生活不太方便。为了改善和解决村民的养老问题,传化集团和宁新村双方分别出资100万元成立了宁新传化养老基金会。基金会资金投放在传化集团,以所得红利作为支付宁新村60周岁以上老年村民的养老金。这也是萧山区首个村级养老基金会。
    十几年来,宁新传化养老基金会一直运营良好。随着村民生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的数量翻倍增加,与此同时,养老金发放的数额也翻了倍。据统计,截止2017年,15年来基金会共向宁新村老年村民发放养老金423余万元。
    2017年,在传化慈善基金会成立当年,传化“善源社区”项目负责人杨传生就与宁新村党委书记朱建华共同签订《宁新村养老资助协议》。
    杨传生告诉记者,此举标志着从2017年起,“宁新传化养老基金会”正式纳入传化“善源社区”项目运作,今后宁新村的老人们在养老金发放上将享受按年龄分段提增额度的标准。
    如今的宁新村,综合经济实力名列萧山区50个强村前茅,是杭州市奔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杭州市模范集体。这与传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在当地政府有关村志的简介中也总不忘提及:这里是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徐冠巨及其所在的浙江省级企业集团——传化集团的所在地。
    达则兼济天下
    “传化集团于1986年从浙江萧山的农村创业起家,32年来的创业历程,我们始终铭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们脱贫致富的机会和成就事业的舞台,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徐冠巨多次公开表示说,传化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应始终不忘回报社会。
    多年来,传化集团积极实施“反哺社会工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先后与省、市、区的三十多个镇三十多个村常年开展“联乡结村”帮扶活动。
    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发起了“春风行动”,从此,每到年底的行动中总能看到传化的身影,为帮助困难群众过好年,传化每年出资50至80万元左右进行帮扶。多年来,传化主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帮扶任务,仅省、市、区三级每年出资30至50万元左右。
    在各级政府号召的慈善公益事业中,传化总是身先士卒,2007年,传化向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中心捐赠500万元基金,并每年以5%的利率即25万元捐给癌症康复中心;向区慈善总会捐赠基金200万,每年以5%的利率捐给区慈善总会:向镇慈善分会捐赠5000万元基金,每年以5%的利率即250万元捐给镇慈善分会。
    在大灾面前,总能感受到传化的爱意。2013年4月,传化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赠现金200万元,同时,全国传化公路港平台“路港快线”免费运送救灾专用物资。2010年,传化集团向中华全国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以支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渡过难关。2009年,传化向遭受“莫拉克”台风灾害影响的台湾同胞捐款100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传化上下迅速行动,集体、个人先后捐款3320多万元。2006年“桑美”台风侵袭温州苍南,传化捐款50万元。2003年“非典”期间,传化花王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工商联,向浙江防治“非典”办公室捐赠共计101.8万元价值的洗涤消毒产品,专门用于浙江万余所中、小学和350个高考考点的“非典”防治工作;1994年8月,温州地区遭受台风袭击,传化送去12万元的救灾物资……
    传化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传化也因此荣获“全国光彩之星企业”、“浙江慈善奖”、“杭州市社会责任企业最佳企业”、“浙江省企业文化优秀单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