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10-12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关村的三个十年 |
|
|
|
|
|
|
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胡昭广放弃铁饭碗,通过竞聘成为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他在上任之初就明确提出,中关村要学习硅谷、复制硅谷。50个生气勃勃的年轻人满怀激情地把旧桌旧椅搬到一起,将试验区的牌子挂起来,连个仪式也没有,试验区就“起跑”了。这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 40余所高校、206家各级科研院所聚集的丰富智力资源,让中关村从来不缺乏创新活力。在第一代本土科研人员“下海”成就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繁荣之后,海归人才又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浪潮中激情迸发,成为中关村“二次创业”的成功典范。 这一轮热潮中,海归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前卫理念,也向中关村移植了与西方接轨的现代科技公司管理架构。与此同时,本土企业、高校院所等市场主体,纷纷探索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发展路径,中关村企业逐渐摆脱以贸易为主的盈利模式,开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迈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加速“跟跑”的第二个十年。 200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正式实施,其中一条“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被敏感的国外媒体称之为“对知识人才充满敬意的法律”。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此,中关村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进入原创引领、高效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