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9-19
2018-09-19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吴耀芳:永钢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855
    ■永钢集团所处的钢铁行业,是一个险滩重生的行业。难能可贵的是,永钢不仅能在其中化险为夷,还实现了量级的增长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永钢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从村办轧钢厂起步,30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钢铁集团,总资产超400亿元,员工1万人,年产钢能力900万吨,这就是永钢集团。永钢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永钢集团采访董事局主席吴耀芳寻求答案。
    面对记者的提问,吴耀芳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真谛:“因为党的好政策,让农村有机会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才有了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带领村民自强不息地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永钢集团,才有了今天的永联村。”
    吴耀芳说:“回首永钢3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辛探索的奋斗史,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创业史,是一部开拓进取的发展史。”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企业元年。小平同志首次南巡讲话后,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生,永钢作为一家村办企业,便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对于永钢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吴耀芳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上。建厂之初,永钢作为一家村办企业,并不被看好,办执照被批了“无米之炊,不予办理”8个字,银行也不给贷款。九十年代,江苏省冶金厅领导批评永钢搞螺纹钢没前途,死路一条。进入新世纪,永钢计划建码头,被下了“不宜建码头”的论断。“但是每一次,我们都依靠准确的判断和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30多年来,正是我们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企业发展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吴耀芳如是说。
    其次,表现在雷厉风行、只争朝夕上。企业创办时,从购买轧机、到土建,再到学习技术,仅用4个月就建成投产,及早实现了创利。上炼钢项目,尽管遭遇“非典”侵袭,但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只用了341天便把项目建成,创造了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正是永钢干部职工风风火火干工作,雷厉风行抓落实,才使企业在机遇面前赢得了主动权。
    第三,表现在保持韧劲、攻坚克难上。建厂之初,永钢受歧视学不到技术,便撤回来自己钻研,请来“星期天工程师”,攻克了技术难关。近年来,面对钢铁全行业亏损乃至全面亏损的大环境,永钢全员行动,深挖降本增效潜力,使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保持平稳发展。30多年来,正是永钢干部职工敢与困难较高低,冲风破雨斩荆棘,使企业屹立不倒,一步步变大变强。
    吴耀芳说:“与永钢同期创办的企业,一直走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发展成我们这样规模和实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即使在前两年钢铁行业陷入全行业乃至全面亏损的局面下,永钢集团仍然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势头。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机遇和同样的发展环境,我们能够脱颖而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30年多来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解放思相抢抓机遇
    永钢集团所处的钢铁行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一个险滩重生的行业。对于身处于其间的企业而言,随时有着搁浅的危机。难能可贵的是,永钢不仅能在其中化险为夷,还实现了量级的增长。
    永钢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
    在永钢发展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创业阶段。吴耀芳总结1984年至1999年为第一次创业期。“90年代前后,面对钢材市场的广阔前景,我们审时度势,腾出精力,按照‘企业上规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效益’的思路,相继建设了250、530、650等车间,加强设备技术改造,有效积蓄了市场竞争优势。1996年,永钢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1997年超过20亿元,1999年钢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吨,成为了全国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
    第二次创业是2002年至2014年。这是永钢大投入加快发展的一个阶段。2002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后期影响,市场上的钢坯价格比轧出来的钢筋还贵。永钢作为单一轧钢的加工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关键时刻,企业做出决定,上马炼钢项目,把解决原料“瓶颈”问题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一举跨入了大型联合型钢铁企业的行列。2004年,永钢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钢材产量超过200万吨,到2014年,钢材产量已达900万吨。
    第三阶段是从2016年至今,企业进入强身健体的阶段。一方面加强装备技术革新,加快产品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步伐;另一方面,加快二三产分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目前,企业基本形成了钢铁、重工、物流、建设、金融、旅游等六个板块协调并进的业务结构,钢铁产品中,优钢、特钢比例已经提升至30%,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吴耀芳坦言,对于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科研创新就像一个健全人的躯体,缺一不可。
    在生产管理上,上世纪90年代,永钢自行改造、调试,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开坯、轧钢一火成材生产线。此后,又实现了大小规格通吃、棒线材轮换生产,不仅开创了同一条轧钢生产线棒线材混产的先河,而且单线产量打破全国纪录,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对于市场营销,永钢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机制,强化产供销衔接,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国际市场齐头并进,国内与永钢合作超过10年的经销商接近百家。国际市场产品成功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长材出口总量连续多年。同时,在香港、新加坡注册成立了海外公司,积极开展第三方贸易,拓展贸易渠道,提升企业效益。
    如今永钢不断加强科研载体建设。迄今为止,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42件,其中发明专利226件,有效提升了软实力。
    吴耀芳说:“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永钢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共建共享互惠双赢
    “从创业至今,永钢始终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坚持与股东、员工、客户、永联村等利益相关方在协作中谋求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永钢始终坚持有情有义,对股东,对员工,对客户,对当地居民等皆是如此。这么多年,我们跟合作伙伴鲜有出现法律纠纷,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单位还是个人,皆是如此。凡事都可以坐下来商谈。”吴耀芳如是说。
    永钢实施股份社会化,按不同级别给予干部不同比例的认股权,将干部自身发展与企业长期发展的绩效捆绑在一起,目前持股人数达400多人,并坚持“人在股在,人走股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骨干中坚力量。2000年以来,永钢股东每年的投资回报都在10%以上。
    “永钢员工平均工资年递增幅度达8%。在企业内,永钢率先为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实行带薪休假,并建立健全19项福利保障机制,包括给员工发放蔬菜、提供免费婚房,设立互助基金帮扶困难职工等。我们还通过设立书记信箱、创新工会主席接待日制度等,倾听、解决员工诉求。20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后期影响,我们坚持不裁员、不减薪,让员工吃下‘定心丸’。”
    增强客户满意度,永钢每年召开客户联谊会,保持经常性的服务走访,并加强门对门、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充分满足客户所需。
    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探索实践中,永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推进强村富民,在永钢两次转制过程中,顶住“彻底转、转彻底”的政策压力,坚持给永联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权。这25%的股份,如今不仅是村集体的“摇钱树”,也是永钢与村民的“连心桥”。2017年,永联村从永钢集团分得的红利为1.8亿元。11000个村民从村集体中得到的分配为人均8000多元。作为企业的合伙人,村民感到与永钢血肉相连,希望企业越办越好。
    2002年,永钢上马百万吨炼钢项目,涉及拆迁300多户村民,没想到通知一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这才有了341天打造一座百万吨钢铁厂,创造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
    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得永联村和企业同频共振发展,由曾经全县最小、最穷的村,发展成为了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全面建设名列前茅的村;使永联村的村民由穷到富,享受到了城镇化、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永联村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
    吴耀芳说:“和老百姓、周边企业和谐共存,要让他们喜欢企业,不要埋怨企业,为此,企业坚持在环保工作上不仅要达到国家标准,还要达到老百姓的民标,企业不仅要能赚钱,还要能为老百姓做事。”
    据介绍,从永钢成立以来,累计上缴税收92亿元。近些年,永钢每年投入不少于2500万元,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法律援助、体育发展、医疗卫生等公益慈善事业和公共事业,先后获得了“中国慈善奖”提名奖、江苏省慈善奖等荣誉。
    吴耀芳说:“回过头来看,也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才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能移万座山’的强大合力。我们的干部职工一呼百应,保持了极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广大客户与我们精诚合作,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建言献策;永联村村民关心、支持企业的发展,希望企业越来越兴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依然要把互利共赢的理念传承好、发扬好、运用好。”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