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9-18
2018-09-1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社会治理的关键是“人”

作者: ■杨京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985

    近日,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为公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诸如游戏沉迷、网络诈骗、恶性竞争、数字鸿沟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这种种一切,归根到底都涉及社会治理如何完善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被抽象成了数据。网民爱玩什么游戏、爱买什么东西、爱读什么书、发表什么样的看法……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似乎一切都可以从网络数据当中体现出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数据能够提供一种认识现实的方式,有可能对治理行为形成重要的参考。
    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数据对人的抽象过程中,往往会损失很多细节,也会缺乏必要的温度。如果一味地盯着数据,并试图靠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让一切问题在网络上解决,就容易忽略某些关键因素。
    网络上的一切现象,根源都在网下,也就是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比方说近些年来饱受诟病的网络售假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其实远远早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所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渠道。对网售平台的治理和整顿固然重要,但只有抓住网下造假的“牛鼻子”,才有可能根治假货泛滥的局面。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网民的数量一再上升,但没有上网的群体依然众多。在一部分人已经无法忍受没有网络的生活,甚至开始担心“如何才能不被网络绑架”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接入互联网,还无缘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这部分“非网民”,同样是社会治理应该覆盖的。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尽管没有在网络上体现,但同样需要关注。
    此前,曾有新闻报道称,某地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求当地贫困户下载并注册扶贫APP。这项工作的初衷不能说不好,但对于贫困户而言,对APP的使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都是问题,就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这个例子虽然略显极端,但其中体现的苗头却值得深思。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既要引导和帮助这部分人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也要让他们得到治理观照,不能让网络上的“隐形人口”,成为社会的“被遗忘者”。
    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不可逆转。如何让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福利最大化,同时规避产生的种种潜在风险,需要治理智慧和作为,并且要时刻把握住“人”这个根本对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