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8-24 第05版:五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兴业银行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
积极搭建同业合作平台 帮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体系架构 |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069 |
|
|
|
|
|
|
绿色金融作为近年来国家推动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和转型抓手。作为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一条集团化“由绿到金寓义于利”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除率先采纳国际先进的赤道原则,以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治理水平外,兴业银行还将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纳入行内优先支持领域,在绿色信贷投放上给与重点支持。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超过1.5万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近1.6万亿元。可以说,十二载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奠定了兴业银行在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军地位。 推广自身经验提升绿色金融治理水平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以下简称兴业北分)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淡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国内银行机构越来越重视在绿色金融上的布局和投入,纷纷加快自身绿色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设。而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对于众多的城商行以及中小银行,依据自身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配置,很难较快地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大型商业银行这些年所积累的成熟经验,加强同业间的交流和学习,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兴业银行自国务院批准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创新区以来,便积极搭建绿色金融的同业合作平台,希望借助自身在绿色金融上的积累,帮助同业机构提升内部的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和体系架构。截止目前,兴业银行已经在一些省市取得了突破。例如,兴业银行已经与浙江、江西、贵州、新疆等省或自治区政府签署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达2500亿元;同时,兴业银行还协助福建、内蒙古、厦门、江西、甘肃等地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文件和统计标准等,“融资+融智”的服务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积极为首都绿色金融提供多元服务 据了解,作为首都经济发展腾飞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兴业北分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以服务北京、助力首都发展为自身使命。近年来,随着首都绿色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入,兴业北分也紧跟首都转型步伐,狠抓内功,扎实推进自身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为首都的绿色企业和各类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淡妮表示,“兴业银行将根据产业基础、环境现状、发展定位等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到“产融结合”“一地一策”,并发挥综合金融优势,融合专家团队,从”融智、融资、融合“三个方面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6月末,兴业北分已为首都上百户企业提供超千亿元的绿色融资支持。 而自2017年9月北京市正式出台推动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以来,兴业北分也积极地投身于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为首都绿色金融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今年,兴业北分积极地同北京市金融局、发改委等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多次对接,希望参与到整个北京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工作当中,该上述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北京将争取设立国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淡妮称,此举对未来北京市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价值和空间。目前,兴业北分同市金融局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和联系,也探讨了搭建首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可能性和规划,希望利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力量和智慧为搭建北京绿色金融体系而服务。 对于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对于银行机构来说,推进绿色金融融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难点,绿色金融部负责人称,主要存在于对不同绿色产业的理解程度和风险把控。不同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环境、行业政策、业务模式、补贴问题等。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支持行业发展的同时,又控制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是对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的一大挑战。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淡妮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划定统一的绿色金融认定标准,结束目前各部门在绿色金融支持领域上的分歧。 二是在今年紧信用、严监管的外部环境下,部分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受到较强的冲击,融资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不少企业的甚至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在一些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可以对绿色进行适当的倾斜,比如我们已经运用定向降准支持了债转股,未来可否考虑对于绿色金融也实施定向降准,以带动银行更多资金专项投到绿色产业。 三是解决好绿色项目和产业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问题。绿色金融的一大难题在于很多项目无法达到金融机构的收益要求。从目前的绿色项目看,有些现金流稳定、主体资质好的项目想要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不是很难,比如城市的供水项目、污水处理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但对于其他一些项目本身很难产生现金流,或现金流不稳定难以预测的绿色项目,需要运用财政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扶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这类的项目包括生态修复、水体修复类的项目,虽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环境效益十分突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