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8-22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恒力之志在于实业兴邦 |
——访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 |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965 |
|
|
|
|
|
|
人物名片: 陈建华,1971年生人,在1984年开始接触商业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陈建华的第一桶金是收购当地工厂的废丝、乱丝等下脚料,攒了一些钱后,开始走南闯北地收丝。陈建华人生的最大转机之一,在1994年时来临。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陈建华被看作是“苏南模式”的创新者。 有几亩薄田,农忙时挽着裤管插秧,农闲时河里摸鱼抓虾,这是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向往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但是,对于此时的他而言,连想一想都是奢侈的。一年365天,每天工作到凌晨十二点甚至两三点,这是他日常的生活状态。 20岁就有了百万资产,陈建华“拼命三郎”的干劲儿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是因为把做好企业看作是完成一种使命、一种感恩。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建华说:“也许就像我的名字一样,要为实业建设中华贡献一份力量。对于我来讲,恒力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国家的、社会的,我只是帮助国家在管理这些财富,用企业家的才干和使命经营这些实业,让属于中国的时代更加辉煌,从而履行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苏南模式”的创新者 陈建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户中的一员。从这一代个体户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走上经商之路完全是出于改变自身家庭的困境,因此他们身上多有一种家国情怀、担当意识,也都更具有忧患意识。 陈建华1971年生人,在1984年开始接触商业时,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彼时,中国社会刚刚吹响改革的号角,“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自上而下的一种状态。生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这里自古是闻名的“丝绸之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的陈建华很自然地“试水”,并选择从当地的丝绸业中寻找商机。 陈建华的第一桶金,先是收购当地工厂的废丝、乱丝等下脚料,攒了一些钱后,开始走南闯北地收丝。到2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通过这种简单的贸易,聚集起了百万元的资产。此时,“万元户”在中国还是罕见的。 日后看来,这段经历对陈建华影响深远,这对建构他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码贡献了两方面的朴素道理:一个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吃苦耐劳,一切皆有可能。 陈建华人生的最大转机之一,在1994年时来临。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 1994年,在得知当地一家经营化纤的乡镇企业濒临倒闭、急于寻找接手人之时,23岁的陈建华,倾其所有,举借外债,以369万元收购了这家企业,改名吴江化纤织造厂,成为苏州吴江第一家正规的民营企业,他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苏州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3亩3分地、20多个员工、104台丝织机、8台络丝机、35台捻丝机、4台拼丝机……这成为日后名震四方的恒力集团发展的起点。 陈建华被看作是“苏南模式”的创新者。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巨变,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倒春寒”,一时“三角债”困死了无以计数的中国乡镇企业。 恒力脱胎于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陈建华掌舵后当年实施的两条铁律,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个是内部管理上,雷打不动每月15日发工资,绝不损害员工利益,这让内部拧成了一股绳;另一个是外部环境上,不担保、不欠债、不进亲戚朋友,让企业干干净净发展。 在陈建华的带领下,吴江化纤织造厂业绩提升,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吴江织造厂盈利1000多万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万元。 中国的化纤巨子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恒力发展至今,穿越了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但凡对这四十年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们都很清楚,能从岁月中走到今天的企业,都曾身经百战。 陈建华是苏州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今天,这一代企业家收获了无数赞誉,但是,向来荣誉有多高,背后的苦难就有多深,他们也挨过了无数难啃的日子。而他们之所以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成长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是敢为人先。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民营企业死伤无数。这一年,陈建华却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带领吴江化纤厂盈利转好之后,1997年,陈建华开始着手“武装”企业的装备,买进设备、新建工厂,为下一步提高产能做准备。到了1998年,陈建华在市场低迷中发现商机,借着当时设备厂家半价处理设备的机遇,以及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的资金政策,用两亿元采购了一万台织布机。金融危机结束后,纺织业复苏,刚刚走出寒冬的竞争对手们产能不足,而陈建华的吴江织造厂八个月就收回了成本,已经站在了行业的桥头。 2002年,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开始称陈建华为“中国的化纤巨子”,用以标注他在化纤行业的作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在高端纺丝市场上受制于人的景况。 2000年以前,全球最好的纺丝全部来自意大利、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当时全球每年2400万吨的市场,中国只贡献540万吨,且全部为市场中低端产品,高端纺丝完全依赖进口。而由于进口开证困难等因素,中国的纺织企业常常不得不依靠贸易公司的走私产品来维持生产。 “我们坚决要上纺纱!”危机意识浓烈的陈建华认为,这是中国人随时可能被别人“卡住脖子”的紧要事儿。当时,我国对民营企业还没有放开这一领域,面对实际情况,一方面,他联合了多家化纤企业,找到国家贸易部去反映诉求,让民营企业参与纺纱生产;另一方面,按照当时政策允许的范围“曲线救国”,投资中外合资公司进入纺纱领域。 三年之后,国家政策早已全部放开了纺纱领域,而这时,陈建华靠着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已经击垮了行业内的日韩、德国工厂。因国外工厂倒闭而失业的八十多位行业顶尖级工程师们,被恒力全部招进了中国。羽翼丰满的恒力,实现了对整个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恒力的价位波动就是全国市场的行情、国际市场的行情。所以,谈判桌上人家谈价位的时候,都是今天恒力给我多少价,你只能给我多少价,恒力都要放在前面。”陈建华说,今天的纺纱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到目前,全球每年的布料市场增长到4700万吨,中国在其中贡献3000万吨,且全部为高端产品。 如果说早年间业内喊他“中国化纤巨子”,还有一种恭维的成分在里面的话,那么,后来他在行业内的作为,则成就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化纤巨子”。 2003年,陈建华组建恒力集团,制定了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2007年,他开始将纺织产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宿迁,着手打造集纺织、织造、染整、新型纺织品研发于一体的恒力工业园;2008年,他主导建设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恒力集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企业;2009年再次发力,上马60万吨化纤聚酯项目,至此恒力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企业;到目前,恒力的聚酯化纤产能已做到全球领先,也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 世界一流的企业家 “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知名品牌”是陈建华为恒力制定的发展目标。事实上,恒力的买家来自国际顶尖的前三十家品牌公司,从行业来看,恒力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中国企业创世界一流企业的大军中,恒力的成绩也是显著的。2017年恒力集团总营收入3079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235位。 但是,陈建华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在不让人“卡住脖子”的思路之下,他带领恒力走上了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 聚酯纤维的上游产品是PTA,即精对苯二甲酸。之前恒力化纤所用的巨量PTA都由上游厂家提供。在陈建华看来,要掌握PTA的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就只有自己生产这一条路可以走。 2010年1月,恒力集团与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约,投资260亿元在大连长兴岛建设石化产业基地。之后,在长兴岛上,恒力在2年间填满了3平方公里的海面,并且建设了全球工艺最先进、单体产能最大的PTA工厂。到目前,在国际PTA行业中,中国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恒力在其中贡献了决定性的作用。 “PTA的话语权解决了,芳烃还受制于人呢!”这成为陈建华的新目标。眼下,他就正忙于投资了562亿元的“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冲刺,这一项目将在今年10月投料试车,这一项目将改变中国企业芳烃受制于人的境况。 据悉,这一项目已经创下多项技术之“最”。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也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被列入国务院文件。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列入国家发改委“推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重点推进项目”。而这也将成为国家级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最早投产的大型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 接受记者采访,陈建华细述改革开放以来经营企业、搏击市场的心志心得。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代人的成就;没有党的政策引领,恒力也不可能走上今天的发展道路。”陈建华说,恒力,寓意志恒力久远,恒力之志在于实业崛起,在于家国繁荣;恒力之志在于做中国实体经济的一块“基石”,在于为民族工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建华总结,实业兴邦,企业家须有魄力:第一,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家要敢为人先,眼光超前,有危机意识;第二,要舍得“辞旧迎新”,布局装备、安全、环保,要瞄准全球市场未来的高端一流标准;第三,要“深挖洞”,集中精力深耕与自身产业相关的行业;第四,要“不吝啬”人才投资,狠抓研发、创新,做标准的制定者。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勇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唱主角,保持创新活力、奋力前行。”这是陈建华浸染行业24年来秉承的商业智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