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8-15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中国尖端制造业的拓荒者 |
——记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晗 |
作者:
■本报记者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53 |
|
|
|
|
|
|
开栏的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民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始终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民营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不少高新企业依靠创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已悄然成为“隐形冠军”;不少传统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家意识到,创新力、创新意识,是企业发展的最强推动力。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万人计划”’,是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旨在重点遴选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该计划开展以来,已经有多名优秀的名营企业家入选。由全国工商联推荐的8位科技创新领域优秀民营企业家,就在今年入选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 今天起,本报推出“科技创业领军民营企业家风采”专栏,陆续刊登这8位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事迹,一展他们的风采。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能够带领企业,成为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民营企业。 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而言,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宇晗几乎获得了登顶的荣誉。 在他的履历上,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进步一等奖;入选2014年上海市领军人才,入选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而再细看他的经历,便会觉得这样的荣誉,是实至名归。 航空航天核心智能制造装备,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2007年,刚刚40岁出头的王宇晗,带领5位从事机械、控制、工艺、软件和管理的博士创立上海拓璞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从技术源头做起,靠着自主研究,短短十年,他们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了航空航天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的提供者,改变了中国在这些领域诸多受制于人的状况。 国际顶级设备的提供者 王宇晗带领的拓璞,主攻航空航天制造中的精确、高效、绿色、智能尖端数控装备。在这些领域,中国曾长期依赖西方进口技术,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重大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进口外国设备代价高昂,另一方面,由于在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深入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缺失,我国的高端制造受制于人,军用飞机、航天火箭等产品被技术禁运,即使高价也无法购买先进的制造技术及装备。 正是像拓璞这样的企业的存在,改变了这种局面。 通过自主研发,拓璞形成了航空航天先进重大装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智能化制造系统三大业务板块,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目前,大部分产品已广泛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大飞机、运载火箭、国防型号的生产。 镜像铣削是法国最新应用于空客飞机机身大型复杂构件的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是数控机床学术界公认的标志性顶尖技术。据法国空客公司统计,A321客机的一条航空蒙皮镜像铣削生产线与传统的化学铣削相比较,加工精确度提高4倍,每年可节约22.5万吨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吨,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9000多吨,回收铝屑700多吨。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航空航天大型构件制造不得不采用落后的化铣铣削工艺,精度差,污染严重。 瞄准镜像铣削这一航空制造领域最尖端的制造技术,拓璞团队突破了整机创新设计、大型薄壁零件阻尼随动支撑、局部变形跟踪、壁厚在线测量和补偿、大型机床动态精度保持、可靠性自诊断等多项关键技术,使拓璞成为法国杜菲、西班牙M.Torres之外唯一拥有镜像铣削技术的公司。 据拓璞方面介绍,其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贮箱筒段整体镜像铣削设备已经成功交付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用于了某型战略武器的生产,使该武器实现装备整体减重105公斤。 记者了解,拓璞的这一技术突破推动我国飞机机身/火箭箭体大型复杂构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快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该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应用于CZ-5、CZ-7、国产C919客机、某型战机等型号的生产。 国际垄断的破局者 飞机机身/火箭箭体部总装智能化钻铆装配系统是中国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中国大飞机、先进战机等的装配常常因为技术禁运和服务的拖延而受影响。 针对这一痛点,拓璞突破机器人化装配、高集成度末端执行器、复杂对象的定位与识别等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全自动钻铆机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完成了多个首台,包括国内首台运载火箭整体舱段自动钻铆设备、国内首台大型壁板全自动钻铆设备。 这使我国航空航天装备铆接装配生产由手工、高噪音落后生产方式迈进了自动化、数字化、绿色化。目前,拓璞舱段全自动钻铆装配设备已在航空航天领域销售30多台、投入生产近20台,应用于我国长征2号、长征3号、长征4号、新一代长征5号、长征7号、长征6号运载火箭及系列导弹的自动化铆接装配中。 C919大型客机中央翼壁板的铆接装配工艺在飞机机身铆接部件中难度最大,需要精密控制铆钉与钉孔的应力分布来实现机翼油箱的密封,曲面上钉头的凸出部分高度要控制在0.05mm以内,大概是头发丝的一半。经过多年刻苦攻关,拓璞研制的产品已通过上飞公司产品质量认证,即将安装于C919的部装生产线,与国外的进口设备并线生产。 拓璞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全套的深度技术服务体系,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我国航空航天的直接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 据了解,进口德国宝捷公司的自动钻铆设备价格高达500万欧元,是拓璞价格的一倍多。西班牙M.Torres的镜像铣削设备,价格高达7000万元,而欧洲最先进的法国杜菲公司的镜像铣设备价格更是高达1亿元,远高于拓璞同类产品的定价。 持续创新模式的创造者 王宇晗建立了高端装备的一种持续创新模式,即“智”和“轻”。“智”就是智能制造。拓璞的竞争力不仅仅是体现在自主研发的成套制造装备,更深层次的支撑是背后的系统平台,即自主研发的智能测量系统、智能工艺规划系统及数字化系统,可以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提供定制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轻”就是轻资产,重技术投入。拓璞放弃了区政府提供的极其难得的工业用地指标,抵挡住优惠的土地价格和土地增值诱惑,节约近二亿资金投入研发。拓璞以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研发和高质量产品设计装配为竞争核心,建立辐射上海周边的高端机床零件制造供应链。将占资源和能源消耗98%的部分委托供应商完成,而拓璞只抓住2%的核心部分。 正是依托这一模式,拓璞走上了创新的快车道,形成了从基础原理研究、技术标准平台到创新产品设计的完整创新体系,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化。 近些年来,拓璞仍然不懈地致力于为我国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探索路径。眼下,拓璞自筹资金投入了国际一流水平创新研发中心的建设,致力建成世界一流航空航天尖端智能制造装备的先进加工示范工厂、人才集聚的研发基地、航空航天用户的先进制造技术试验基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