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8-09
2018-08-09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美国的内维尔·张伯伦

作者: ■哈罗德·詹姆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86

    当一个国家对所处的安全环境感到担忧时,他们通常会坚称要降低对外国产品的依赖、简化供应链,以在国内生产更多的产品。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真能改善安全环境吗?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已处于全面贸易战的边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论调,然后再重新回顾下上世纪最大规模的贸易战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在对贸易的争论中,有不少表里不一的论述。进口关税以及其他相似的措施,通常被视为外交政策领域中为保护国家利益而惯用的工具。不过,当我们回溯历史时会发现,这些措施只会有利于部分领域,更多的是导致不公平的税收。
    美国总统特朗普会强调,贸易战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他看来,关税是应对不公平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合理手段。当然,其中还有国内因素的考量:也就是说,关税可以通过抬高竞争者产品的价格,帮助特定的生产商和领域。但是,问题在于,抬高关税将不可避免地使国内消费者通过支付更高昂的价格,为政府的补贴埋单。
    特朗普曾表示:“贸易战是好事,而且很容易打赢。”这一论断没有丝毫新意。我们从过往的历史中就能检验特朗普的这一论断。当内维尔·张伯伦在1932年担任英国财政大臣时,他改变了英国多个世纪来在自由贸易方面的立场——做一个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出于对英国长期贸易赤字的担忧,张伯伦宣布了一种新的“保护体系”,希望用与外国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当时,主张与外国政府就贸易赤字进行谈判的情况并不多见。
    对此,张伯伦总结说:最谨慎的做法,是用能够有效反制外国市场歧视我们的手段来武装自己。因此,无形之中,张伯伦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铺路。他的贸易政策削弱了英国,同时却壮大了德国。6年中,他对纳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1938年签署的《慕尼黑协议》而达到顶峰。在协议签署的6个月后,纳粹的铁蹄踏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将其归并入第三帝国的麾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国民族主义复兴的忧虑主宰着整个世界。对于西方大国而言,要遏制德国的野心,需要一种联盟体系或者一个更清晰的集体安全协议。法国倾向于前者,主张与波兰以及有“小协约国”之称的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结盟,由此限制匈牙利与德国的扩张。而英国则倾向于第二个选项,将国联视为捍卫领土完整最有效的工具。
    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最终由于各自国内保护主义盛行,捍卫国际安全的重任均由此毁于一旦。随后,两国都迅速调整政策,采取了高关税以及对源于海外的产品实行进口配额制。这直接导致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生产商,罗马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农业出口商无法再向西欧出口任何产品。相反,他们在政治与经济上越来越倚重纳粹德国。同样的,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早期和纳粹德国的关税战后,波兰也在1934年与纳粹政权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如此,国联和其他多边机制都努力尝试通过组织各种峰会,以阻止全球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深渊。但是,这些空谈的机制均无果而终。
    在大萧条期间,对于货币操纵的指责最终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动力。这在当前特朗普政府中也能找到类似论调,比如他曾指责美联储的收紧货币政策,以及错误地指责中国人为操控人民币汇率。
    大萧条时期的教训显而易见:原本指望通过贸易战加强国家安全的想法最终都失败了。尤其当各国欲建立防御联盟时,这一教训尤为突出,因为贸易壁垒促使盟友们与原本各方都希望遏制的势力走得更近了。
    这一幕如今依旧在上演。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直指崛起中的中国。当然,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也影响到了欧盟与加拿大。
    上个月特朗普的欧洲行正朝着毁灭大西洋联盟关系的方向前行,而美欧的盟友关系此前一直稳定着自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他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联合记者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卑微,更像是张伯伦式的绥靖政策。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