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8-06 第02版:二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今日起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调整为20% |
央行出手维护汇率稳定 |
|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90 |
|
|
|
|
|
|
央行决定从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从零调整为20%,央行出手稳定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强力反弹。 8月3日,境内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徘徊在6.8273,盘中一度跌至年内低点6.8972,较6.9整数关口仅有一步之遥;境外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H)徘徊在6.8455,盘中一度跌破6.9整数关口,触及年内低点6.9126。 其实,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新的外汇市场动态。 8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18年下半年外汇管理工作电视会议要求,2018年下半年将持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外汇市场开放,服务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采取综合施策,打好防范化解外汇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保障外汇储备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也大体平衡。不过,近期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 为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央行决定再次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远期售汇业务说的“售汇”,是从银行角度来说的,对应着企业或者个人的“购汇”,远期售汇业务和远期购汇业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当企业或者个人在未来某个时间有外汇需求时,他们可以现在买入外汇,也可以和金融机构签订一个远期执行的协议,锁定汇率风险。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个就是远期售汇业务,因为金融机构承担了未来出售外汇的责任。 遏制贬值趋势,央行有两种干预手段。央行参事盛松成表示,一种是直接消耗外储,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二是在制度层面做出调整,提高做空人民币的成本。对央行来说,消耗外储是有限度的,在制度层面做出调整,中长期来看,可能会延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但相比于消耗外储,制度调整的短期成本可能更低。 在贬值预期强烈的2015年8月,央行印发了《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对金融机构的远期售汇业务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一年,无息。 应计提外汇风险准备金=上月银行远期售汇签约额×20%。假设某个月一个银行签订了1个亿的远期售汇,下个月就要上缴2000万美元的无息外汇风险准备金。 对银行来说,这笔资金无论是从外部拆借,还是自有资金,都要面临机会成本的损失,因为如果不拿来上缴,它们可以用作其它有收入的用途。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移给签署远期购汇合约的企业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面临的转移成本,可能要远高于银行拆借入美元的利息。比如,一个企业,与某银行签署一个远期购汇合约,规模为1亿美元。按规定需要缴纳2000万元的风险外汇准备金,由于需要锁定一年,机会成本按最新的12个月Libor美元同业拆借利率2.83%计算,是56.6万美元。 当这个远期合约的期限是1个月时,征收风险准备金后,企业增加的年化成本是56.6×12/10000=6.8%。当远期合约期限是3个月时,增加的成本是56.6×4/10000=2.26%。合约期限越短,受到的影响越大,因为外汇风险准备金锁定期固定在了一年。 从2015年的经验看,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对于遏制远期售汇业务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盛松成指出,开始征收的10月,当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额只有53亿美元,相比于8月份的高点下降了93%。2016年人民币持续贬值,但是银行代客远期售汇规模的中枢,相比于2015年上半年大幅下降,12个月中有5个月是低于100亿美元的。 对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外汇研究员王有鑫看来,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预期,是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有着密切关联。只要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与定向宽松货币政策能令中国经济重回稳步增长轨迹,人民币汇率将很快企稳反弹。 盛松成表示,我们认为从美元指数的角度看,贬值压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中美利差对汇率的拖累也在缩小。未来需要注意外部风险,通过经常账户给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 这次重新收取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更为重要的在于信号意义,当前汇率水平可能超过央行认为的合适区间。不排除会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出台,来维护汇率稳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