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5-30
2018-05-3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扶贫公示牌”是把戳人心的“软刀子”

作者: ■杨玉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48

    据报道,为突出对脱贫工作的重视,更好地落实对贫困户的帮扶责任,大部分地区在贫困户家门口最醒目的位置挂上了“扶贫公示牌”“脱贫帮扶信息公示”等牌子,详细标明了贫困户姓名、致贫原因、收入水平、帮扶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扶贫公示牌”,表面看是一种信息公开方式,而且也能够彰显扶贫业绩、强化扶贫责任,但这种将人家“家底”曝光于天下的做法并不妥当。诚如媒体报道,在西部山区的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男主人向驻村第一书记承诺一定“不等、不靠、不要”,争取早日脱贫,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先把门口的贫困户牌牌扔了”。可见,“扶贫公示牌”老百姓不待见。
    可以说,每个贫困护都有不同的致贫原因。无论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还是其他原因致贫,贫穷并非是他们所愿。扶贫工作,就是要因户因人而宜通过精准施策助其脱贫致富。而不是将人家的“家丑”公开“示众”。如此公示,就无异于,一则将伤口扒开让人家看;二则只会给被帮扶对象造成心理负担,比如,使其在其他村民面前“矮人一截”。
    从隐私权角度而言,群众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以及收入状况,属于个人隐私信息,非法律需要岂能说公开就公开。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除非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形之外,“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更何况,脱贫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是以披露被扶贫户个人信息乃至隐私为代价的。再者说,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一些地区的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都已经建立了走访、驻村考核指标体系,贫困户的信息在扶贫手册、收入明细表里都有详细记录等,只要运用得当,实现“公开扶贫”并非是难事。
    再者,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扶贫公示牌”也可能埋伏下诸多隐患,一旦这些公示牌上的信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扶贫公示牌”极大可能成为“精准施骗”的帮凶。比如,引来骚扰、诱骗电话信息等诸多麻烦。尤其是知识文化层次不高、辨识能力有限的特殊贫困户,一旦坠入他人构建的骗局,就有可能造成“贫上加贫”。
    因此,“扶贫公示牌”不是工作创新,理应及时纠偏。找个理由就将群众家庭的收入、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有违法治精神。诚如媒体所言,“贫困”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隐私”。扶贫攻坚,事关贫困户切实利益与幸福指数,凡事还须多从他们的角度定举措,让暖人之举更暖心才对,而不能任由类似于“扶贫公示牌”这样的“软刀子”伤人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