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5-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电商专供”不可简单迷信 |
|
作者:
■国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68 |
|
|
|
|
|
|
北京市民郭女士向消协反映称,有一次在某电商网站购买了某品牌的羊绒保暖衣,促销价格仅为实体店的三折。结果买到手后发现,实体店内的含绒量显示是70%,这款促销产品含绒量只有30%。当她与店主交涉时,客服人员明确表示,这是“电商专供”款,所以才会打三折 便宜固然便宜,但却不是好货。其实,郭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实体店的东西太贵,网上搜到同品牌同款商品价格却要便宜很多。但收到货后,很多人却发现和实体店的商品有差别,这被商家称为“电商专供”款。虽然许多“电商专供”商品并非假货,只是销售的渠道靠互联网,但存在“低价劣质”等问题。此外,由于这类商品只在线上销售,消费者很难比价,同时也被“电商专供”所带来的“优惠”耍得团团转。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火热,不少电商纷纷看好将很多品牌同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体系。为了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维护线上线下渠道的生态平衡,商家将一部分商品作为“电商专供”。这些商品仅仅用于电商渠道销售,并和实体店销售商品刻意作出价格区分,因此价格偏低,以此吸引消费者“下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线上线下进行“差别定制”与“差异定价”,既避开了不同销售渠道间的利润互搏,又满足了互联网消费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算得上一举多得。 然而这只是一方面。常识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电商也不是慈善机构。许多“电商专供”,看似颇有诱惑力,其实不乏促销噱,暗藏一些“套路”。比如有的商家卖的“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同款商品在编码、外形上仅有细微不同,消费者不仔细研究,根本分辨不出来;有的商家搞“线上线下两幅面孔”。还有的商家将“电商专供”款混在普通商品中一起销售。不少消费者因为不注意,常常“被套路”。 对于“电商专供”,还需睁大眼睛,仔细甄别。消费者如果太在意、甚至迷信这种“电商专供”,不究青红皂白就贸然“下单”,购回来的恐怕就不是“满意”而是“后悔”。这也不是笔者瞎说,此前浙江宁波市有光部门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购买了40组对比样品,委托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做了检测,结果发现“电商专供”确实有猫腻。比如,不同渠道购买的某款电磁炉,外观、功能标示是一样的。但是拆开以后发现,网购电磁炉比线下款少了一些电器元件。 不难理解,线上产品出现“低价劣质”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线上的成本控制。为了体现价格优势,使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制造相同款式商品。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电商专供”商品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质量却有不同,那么此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嫌欺诈。 除了提醒消费者注意,除了电商的自律,更需要市场监管部门恪尽职守,对那些置相关法规如儿戏,视消费者权益于不顾的电商及其“电商专供”,及时予以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努力还市场和消费者一个公平公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