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5-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税收超GDP增长之势有待扭转 |
|
作者:
■黄小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36 |
|
|
|
|
|
|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财政收入为8.96万亿元,同比增长17.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9%,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增长33.7%。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增长18.4%,消费税增长24%,个人所得税增长20.8%,企业所得税增长13%。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长率为10%,财政收入大幅超过了GDP的增速。不仅如此,财政收入增速还超过了企业收入增长、员工收入增长。 其实,最近几年政府对企业减税降费工作非常重视,2016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2017年减税降负超过1万亿。政府减税降负的数字是实打实的,但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并不明显,甚至不少企业和居民感觉税负更重了,财政收入大幅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说明人们的税收痛感也是实打实的,并非主观感受或错觉。这两个数字间的矛盾该如何理解? 第一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政府为企业减除了一部分费用,也减除了一部分原应征收的税,但减除项目之外的部分很可能增长过快,抵消了减负的效果。我们不能否定减税降负的作用,如果没有减负的努力,企业负担可能会更重,税收增长超过名义GDP的幅度会更大,但总体负但未减轻,说明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二是不可忽视的征管因素。税收征管有一定弹性,在居高不下的债务面前,一些地方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大力堵塞跑冒滴漏,这种做法与提高实质税率的效果是一样的。而由于土地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所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会设法在这上面动脑筋,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卖地收入几乎是每年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 第三是部分累进性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在被动地推高税负。因为物价房价上涨的原因,这些年居民名义收入增长较快,而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制不论是免征额,还是税率档次都缺乏自动调节的机制,必须一年一议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使得一些原本不需纳税的人自动成为个税纳税者,原来的纳税者即便实际收入没有提高也很容易进入更高的税率区间。而消费税中的汽车消费税与之类似,随着人们购买汽车平均档次的提高,纳税不是以等比例而是以累进的方式增加。 财政收入拿得多,企业和消费者可支配的部分就少了。政府税收和非税收入长期超过名义GDP增速,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财政收入增速降下来,情况才能得到扭转,不说要降到比GDP增速以下,至少是不能超过GDP增速,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关系。而政府减税降负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很多东西需要改变或改革。
|
|
|
|
|
|
|